读书笔记14走出中东

作者:周轶君

推荐指数:☆☆☆

关键词:中东、战争、普通人

推荐理由:中东不仅仅有强权政府、强人、战争、石油、恐怖组织,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全文约字,阅读约需8分钟。

这一次没有用图书的封面作为全文的封面,而是用了作者本人的一张照片,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我就决定用它做封面了,因为她眼中闪烁着动人的光芒。照片中她身着防弹衣,头戴钢盔,肩膀上扛着看起来就很重的相机,脸上因长时间徒步或日晒显得通红,冲着镜头嘴角上扬。我想,她一定对刚才的采访或拍到的照片很满意。

曾经我有一个当战地记者的梦想,就像小时候最苦恼的是长大以后上北大还是上清华,后来渐渐不了了之一样,这个梦想并没有在我人生的长河中激起哪怕一朵小水花。看作者的文字就像自己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一线,作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地记者,看看她去的地方吧,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读这本书之前,我只在新闻联播听到过这些名字,只知道这些国家在打仗,只知道它们很危险,最好不要去。

读完她的书后,我想去中东。

全书经常提到一个现象:中产阶级的反抗。读这本书之前,我的观点是,无产阶级最容易揭竿而起,因为光脚不怕穿鞋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这样的无产阶级被逼急了会反抗,但是中产阶级图什么呢?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跑去闹革命?不过,日子好过一点的人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新鲜,18世纪法国大革命、年席卷欧洲的革命,乃至中国现代革命一开始也是由知识分子领头,农民、工人后来才成为主体。

国际上对于“中产阶级”划分的标准不一,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线,是每天可支配收入两美元。如果在这个标准线之上就算“中产”,那么发展中国家已经出现30亿中产,但他们有的还没有用上电和洁净水。这个指标设定显然太低了。如果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中等收入、每天可支配收入85美元计,那么全世界只有12%的人算“中产”,这个标准又定得太高。

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计算方法,但各种统计都认同这样的趋势:全球中产阶级增长之快,大大超过预料。而近年来新增中产人数,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信息的掌握、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超过了当时统治者的预期。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改变的不只是钱包,还有头脑。

可以预见,未来全球不稳定因素之一,正是飞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与落后的管制之间的冲突。

《走出中东》

政府与民众之间“多一点经济好处、少一点个人自由”的协议,恐怕保质期有限。因为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未必是绝对财富值的比较,而是群体感受的不公。

这些年,我见到中国读者对别国变革的品评,常以成败论。眼见他楼塌了,扔下一两句冷嘲热讽背过脸去。然而在现场的不同角落,在对人物的反复采访中,我看到变革过程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选择,同一件事以不同角度切入,滋味迥异。

周轶君

土耳其

“我不喜欢艾尔多安了,他的权力太大,这次我不打算投票给他......”“可你的生意还很好啊,不是托埃尔多安的福?”“这是心的事情,跟生意没关系。”《走出中东》

埃尔多安曾说土耳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反腐”,如今把一切关于自己以及亲信圈子爆出的腐败丑闻,归结为“海外势力作乱”。

“国家富裕了,但钱都到了执政党口袋里。”

“夜里有贼入室,丈夫惊醒。丈夫说要过去抓贼,妻子偷偷一看,贼虽然撬开柜子拿钱,但居然顺手把桌子擦了,至少还帮我们做了事,就由他去吧。”执政党这样的小偷逻辑不仅见于土耳其。

土耳其年GDP增长8.8%,但它的经济神话还掩盖着一个巨大的风险——中等收入陷阱。土耳其人均收入已接近发达国家,但经济下一步发展,需要释放生产力,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这些只能来自真正自由的思想环境。

伊朗

年,英国人在伊朗发现石油。这是中东石油资源首次被开采利用。

年,伊朗与伊拉克爆发战争,伊朗陷入8年苦战,手段惨烈无度,牺牲60余万人,最后以各自宣称胜利结束。

年,美国指责伊朗从事“恐怖活动”并秘密发展核武器,由此实施经济制裁。

在伊朗,随处可见领袖(白胡子的霍梅尼和花白胡子的哈梅内伊)的大幅照片。事实上,他们的头衔是最高领袖,集宗教与政治权威于一身,而负责国家日常运作的,是选举产生并获得领袖认可的总统。哈梅内伊自己曾经在-年担任总统。霍梅尼去世后,他接任了“最高领袖”。

年11月,伊朗人冲击美国大使馆,抗议卡特政府允许流亡的巴列维国王去美国治病。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整个19世纪,伊朗在英国和俄罗斯之间任由摆布,20世纪“外国势力”的主角换成了美国。

伊斯兰政府的法律来自无谬的真主,宗教学者是律师的监护人,这有别于西方式“三权分立”。

而提到伊朗,就必须要说到什叶派和逊尼派,这两派的分歧,概括来说,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谁有资格成为继任者。什叶派推崇先知的女婿阿里。阿里遇刺,他的儿子侯赛因全家也遭主流派伏击,惨遭灭门。此后什叶派无论从人数还是影响力,一直处于弱势。“侯赛因的血”、千年的冤屈和复仇,构建了什叶派的情感共同体。

伊拉克

年,伊拉克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英国在这一年划出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国家。

英国是真的坏,强行制造地域上的分歧。

年,萨达姆·侯赛因发动政变,成为总统。

-年,伊拉克与伊朗苦战8年。

年8月,最后一支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

街头,比商业广告更多的,是反恐宣传画。

捍卫什么,就是什么快不行了。

看看我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标语口号,似乎明白了什么。

什叶派杀逊尼派,什叶派杀什叶派,逊尼派杀什叶派,基地组织杀西方外国人,外国基地杀伊拉克人,已经说不清每一次爆炸是为了什么。

在东方,强权仍然受到推崇。而那些憎恨强权的,往往只是憎恨自己没有成为强权。

迪拜酋长必须是永远正确的君主。迪拜必须是永不停歇的神话。它用“发展、发展、发展”把所有问题抛在身后。

巴林

我们通常认为,活不下去的穷人才揭竿而起,谁会愿意打破安逸的生活?

巴林的人均收入超过意大利,全世界排名18位上下。

巴林最有权势的人,都是占人口小部分的逊尼派。

巴林是个富国,但只有国王富裕,国民是贫穷的。

利比亚

年,卡扎菲领导兵变,废黜伊德里斯国王,宣布利比亚为共和国,石油产业国有化。

在利比亚向领袖致敬,有一句特别用语:真主、卡扎菲、利比亚,其他什么都不是。

独裁政府的特征之一,是给维护统治的“体制内”人员支付高于体制外民众的收入,以此维系忠诚。一旦这种好处丧失,就可能瓦解维护独裁的体系。

马丁·路德·金曾说:压制而达成的和谐,不过是一层一层为自己铺垫的炸药。真正和谐的社会,不是争议的消失,而是公义的彰显。

真正的民主是个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等。

看看直接民主的典范瑞士吧,瑞士总统不是1个人,而是7个人,轮流坐庄,一人当一年总统。

“请问总统府在哪里呢?”

“瑞士没有总统府啊!”

“没有?那总统住在哪里?”

“住在自己家里啊!”

“谁付他们的房租呢,政府吗?”

“他们自己领工资,当然自己付啊!”

《走出中东》

权力在民,总统基本上就是个“值班的”。他们的办公室就在国会一角。

追风者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yczz/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