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旗背后的故事丙基硫氧嘧啶诱导的抗中性

锦旗背后的故事—丙基硫氧嘧啶诱导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PTU-AAV)

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年10月11日上午,一位苏女士走进了医院风湿免疫科吴锐教授诊室,将一面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锦旗赠与吴锐教授,并向吴锐教授连连道谢,道不尽感激之情。

苏女士是一名甲亢患者,服用治疗甲亢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近十年。2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身多关节疼痛不适,医院诊治疗效不佳,最后来到南昌大学风湿免疫科吴锐教授处门诊就诊。吴锐教授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病史及各种辅助检查后最后确诊患者为丙基硫氧嘧啶诱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相较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较为少见,可以由感染、肿瘤和药物等触发,苏东莲女士长期使用丙基硫氧嘧啶(PTU)就是主要诱发因素。苏女士听从吴锐教授建议,停用丙基硫氧嘧啶,经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为了感谢吴锐教授使她摆脱了两年来久治不愈的顽疾,因此出现本文开头一幕。

丙基硫氧嘧啶(PTU)诱发的自身免疫病除了血管炎,还包括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硬脑膜脑脊髓炎、斯-威二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等,由于临床认识不足,误诊漏诊率极高。年吴锐教授就已在RHEUMATOLOGYINT.发表了《PTU诱导的自身免疫疾病》,呼吁临床医生重视丙基硫氧嘧啶相关的免疫病。

服用PTU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阳性率据文献报道0-60%,其发生与服用时间有关,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HLA-DR3)。PTU代谢产物与中性粒细胞的大分子结合,作为半抗原而诱导抗体产生。在某种外因(如感染)的刺激下激活中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释放髓过氧化物酶,将药物转为反应性氧族而直接造成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MPO与PTU发生相互作用,将PTU转化为毒性的代谢产物或半抗原,当其与中性粒细胞内多种胞质抗原和核抗原相结合时,具有免疫原性,作为抗原被T细胞识别,进一步活化B细胞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造成肾、肺及其它器官小血管的免疫损伤,引起血管炎。PTU-AAV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肾脏受累占65%,关节受累占46%,发热占32%,皮肤黏膜受累占30%,呼吸系统受累占30%,肌痛占16%,其他脏器受累占16%。肾脏受累最多见也最受重视,既可表现急剧起病,也可缓慢进展;可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多以肾小球及肾间质的受累为主其中仅有部分发病,严重者可造成肺泡出血、急进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停止丙基硫氧嘧啶的服用并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改善病情,可减少死亡率。

医院

风湿免疫科介绍

医院风湿免疫科医院中率先成立的独立的风湿免疫专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学术队伍,逐步成为江西省疑难重症风湿病诊治中心,年及年分别获得江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领先学科建设项目。

医院风湿免疫科是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风湿免疫专业学术型博士培养点,风湿免疫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江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点。

我科开设风湿免疫病专家门诊、普通门诊以及专病门诊。风湿免疫科专病门诊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五个专病门诊,门诊量位于我省风湿科门诊量之首。科室开设疑难风湿关节病门诊,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队伍,开展关节超声、关节滑膜细针穿刺活检技术、关节腔液体松解术、水针治疗等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我科为中国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分中心之一,是中国痛风数据库及强直性脊柱炎数据库成员单位,各项数据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骨性关节炎等全国多中心研究。主持及参与7项国家级课题,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及CSCD核心30余篇。科室注重科研教学工作,每周二下午开展多学科网络学术交流及疑难病例讨论,欢迎各位同仁到我科进修学习。

风湿骨关节病特殊门诊介绍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关节疾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为提高风湿关节疾病综合诊治水平,造福广大关节疾病患者,我科特开设风湿骨关节病特殊门诊。

在常规的检验、检查手段的基础上,我科联合关节彩超、滑膜活检等检查技术来提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在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方面,我科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有针对性地联合水针治疗、关节腔治疗、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其中在水针治疗方面,我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成功编撰《水针治疗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专著。

关节腔内液体松解术是由吴锐教授提出的针对口服药物无效的单或寡关节滑膜炎的一种关节治疗技术,用于治疗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的关节病以及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骨关节炎,在江西省卫生厅专项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支持下,以及临床应用中观察到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松解液一方面可以抗炎,又可作为液体动力的“手术刀”,分离关节腔内粘连的关节囊和滑囊,达到松解的目的,改善粘连所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同时松解液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关节内的代谢产物和酸性致痛物质,可缓解疼痛症状,并给病变组织提供所需要的重要修复原料促进修复。

同时我科积极联合骨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学科作为多学科联合团队诊断疑难关节病,极大地提高风湿骨关节病诊治水平。

医师介绍

吴锐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免疫学会理事,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在美国耶鲁医院风湿免疫科交流学习。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处理危重疑难风湿病有丰富经验,擅长各种常见及疑难风湿病的诊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痛风等风湿性疾病,以及相关重症如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等的诊治。尤其在骨关节疑难病方面开展的关节腔液体松解术、水针等疗效显著,并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在省内率先开展目征微循环技术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风险及预后,经江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等,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方霞

医学博士医师

主攻风湿免疫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交流2年,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次参与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发表SCI论文数篇。

符碧琪硕士主治医师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擅长风湿类关节病诊治。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陈景硕士主治医师

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主攻疑难复杂风湿类疾病的诊治。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李慧硕士主治医师

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风湿免疫临床及科研工作,进行各类风湿病的诊治,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在治疗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级课题等多项。

陈丽明硕士主治医师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主攻危重症风湿免疫疾病救治。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熊江彪硕士医师

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主攻危重症风湿免疫疾病救治。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任玉萍硕士医师

主要从事各类风湿病的诊治,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皮肌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自身免疫性肝病,结缔组织病相关的消化道损害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了核心刊物文章多篇。

赵俊本科医师

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疾病,主攻肌肉骨骼超声、关节彩超引导下关节腔穿刺及松解术,以及针刀、水针等治疗技术。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医院地址

感谢您对“医院风湿免疫科”







































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lcjc/1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