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尽览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要用筷子吃饭呢?
——“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用筷子,用了三千多年。”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组对话,然后我就想筷子竟然还有这么久的历史,于是我就查阅资料,发现关于筷子在《韩非子》中就有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商纣王喜欢用象牙做的筷子来吃饭,大臣箕子对此忧心忡忡,这说明在商朝就已经有人在用筷子了。
而在今天的老洛阳饮食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各种材质的筷子,筷子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作,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在使用筷子时,一根主动为阳,一根从动为阴,合中国阴阳之道。餐桌上,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动筷子。一双筷子的背后,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餐桌礼仪和文明。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是不是也会在橱窗前驻足许久,多角度仔细打量着文物,认真聆听导游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而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形形色色的文创形式也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也从社会生活的边缘地带走到了百姓视野的中心。
一部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我们走进古老的故宫,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国家宝藏》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再单单是一件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大唐盛世这一幕被郑州歌舞剧院的14名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生动呈现在舞台之上。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强势闯入人们的眼中、心中,被广大网友们盛赞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该舞蹈在微博上累计获得超万次的观看,也获得多家官媒好评。网友评价,看完该舞蹈,就想去河南的博物馆转一转。
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世界那么大,我们脚步暂且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一定要到达。博物馆多元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得到精神上的富养。
常言道:“一个人的无知,往往是对历史的无知。”对于孩子来说,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奇妙博物馆》用轻松有趣的当下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挖掘生活文化内涵,文字幽默,设计时尚,多样的表达形式辅助小读者轻松理解。知识点衔接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物理等几乎全部中小学课程。所以它是一本既能让孩子获取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人文观念,提升孩子的思维和眼界,是一本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博物馆人文科普杂志。
走进自然,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大自然的奥秘,总是层出不穷,也总是惊奇无限。小小的蚂蚁,为什么能举起比自己重上百倍重的重物呢?为什么好好的火山会喷发呢?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枯死?……幼小阶段的孩子的家长也是很痛苦,总是被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轮番轰炸,让我们做家长的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觉得孩子有求知欲,恨便是无法给予一个即时而又正确的回应,便一句“这是自然现象,就像地球为什么会绕着太阳转一样”打发了,但即便是后者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现在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科学课程,科学也会成为孩子综合能力考评的重要部分。
尝试给孩子阅读《奇妙大自然》吧!它每册介绍一类科普环保小知识,用诙谐的场景加对话,搭配可爱的漫画插图把一个个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成贴近生活的幽默小故事,不仅能解答孩子心中的诸多疑问,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还能引导小读者反思,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双剑合璧”,让孩子一朝才华横溢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有多元化的态度。《奇妙博物馆》可以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历史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奇妙大自然》可以满足孩子求知欲、好奇心,塑造孩子的审美观。两者结合,能让孩子在知识和精神上得到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