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中医之路见证
刘敏如李兴培
“中医大国”几千年辉煌,百年伤痛,六十年复兴崛起”。
中华文化是中医文化之根,根深叶茂。发展至今的中医(药)学严格地说不不应简单地称之为传统医学,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己形成自身文字纟统的实践性强旳一门独特的原创医学科学,今称为中医学、中药学,以区别于西医学、西药学。
一、中华民族文化馈宝,原创中医文化历史辉煌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医学文化绚丽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多数地区医学还在蒙昧时期,医学受着宗教控制,医学解剖人体绝对禁止,可以说还处于鬼神治病时代,而在中国,约在年前,已有原创医学构架,已经逐步地形成了而今的中国独有的原创中医学思维、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分化为医学、药学各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为我国历史上迎来若干个太平盛世、几度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省略若干字)
二、回顾百年历史〔年至年〕,为何中医受尽挫折
民族的历史悲剧造成了中医的伤痛、损伤了“中医大国”形象。反向搜寻历史,年英国侵华的鸦片战争轰塌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掠夺我国价值连城的大量文物和金银财宝,还得割地赔款,中国迅即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列强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不仅带来天主教、基督教,也带来西方文明。
(以下省略若干字)
三、六十年中医药事业的崛起与复兴
(一)新中国为中医带来无限生机
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将“团结中西医”制定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年毛泽东严励批评当时卫生部某些负责人歧视中医的错误时说:“祖国医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和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也未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在处理繁忙国事中,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及时发现卫生部推行着一个相当严重的歧视、排斥和扼杀中医的政策,已引起全国中医界和有识之士的强烈愤慨和反对。在查明事实真相后,果断地把对此负有主要责任的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贺诚及副部长王斌撤职。从此中医事业开始复苏,中医药受国家保护,为“中医大国的崛起”开辟了新篇章。年,毛泽东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链接库”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发表社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
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后更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周恩来题辞:“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继,一批有名医院;中医被遴选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肖龙友、叶橘泉和承澹安三位老中医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周总理亲自批准在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成立四所中医学院。从此中医药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党组关于开展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央政府对中医工作相当重视,当时我国生产的西药97.4%是仿自国外的,上世纪50年代西药97.4%是仿自国外的,成本高,难以满足需要,釆用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乙型脑炎、麻疹肺炎、腺病毒肺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屡获卓效而震撼中外医学界。勇闯西医百余年来治疗急腹症禁区,宫外孕等急腹症。中医正骨秘法和小甲板固定治疗骨折,骨痂形成快,且在避免石膏固定引起肌肉萎缩方面具有优势;枯痔散与挂线秘法用于痔漏疗效明显提高;无私奉献出的季德胜蛇药,成了边防战士和野外工作者的“保护神”;又如心脑血管疾患、急慢性肝肾病、多脏器衰竭综合征、溃疡病、糖尿病、痛风、颈椎病和白塞氏病等大量急难病症,许多西医病因不明或纵已搞清但苦无良药之病症,中医往往能取得显效,起到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作用。仅11年(~年)时间,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广大中医界人士欢欣鼓舞地迎来了中医事业的第一个春。
(二)“文化大革命”搞乱中医文化,中医后继乏人乏术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歧视中医的流毒仍然潜在,卫生主管部门对中医工作重视不够,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医院校办学沿袭西医模式培养人才,西医课内容多,必然成了不该是“主课”的“主课”;忽视中医经典和理论,即使曾推行一段时间“师带徒”,满师多年,工资待遇无法合理解决;中药剂型改革开始走向“西化”等等,中医事业未能得到应有发展。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资深名老中医发现中医工作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以北京中医学院李重人为首的五位老中医教师投书中央,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可惜为时己晚,瞬间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大浩劫—“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上爆发。昨天还孜孜不倦地从事医教研工作的老中医们,一夜间成为“封建余孽”,“五老上书”被贬为“五鬼书”,他们因此受到种种极不公正的待遇,中医药事业淹没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口号声浪中,很多名老中医被当“封资修”和“牛鬼蛇神”批斗,监督劳动,有者含冤死去。一些人把中医“形左实右”地简单化为“一根针”、“一把草”,提出“一个月普及中医”,个别地方提出“两周普及中医”,甚至各行各业都可以辨中医班,其结果贬低了中医学术,搞乱了中医队伍,留下的后遗症非浅,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很大破坏,中医工作一片紊乱,进而逐渐萎缩,中医药人员由建国初期50万人,锐减到年的25万人。“文革”对文化道德的破坏、对科学意识形态的搅乱,潜在流毒很深,一时间将古今中医文化、中西(医)混为一潭,中医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乏术等重大问题更加突出。中医事业好不容易盼来的第一个春天就这样短暂地过去了。
〔三〕改革开放迎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存在的大量问题显露无遗,在中医医、教、研和管理工作上有待重整理顺,先后有四川老中医李仲愚向全国人大彭真委员长,广东老中医邓铁涛向徐向前元帅、继与多位全国名老中医联署致函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北京老医董建华院士等数位老中医联名致函中央,卫生部离休老领导吕炳奎向彭真委员长、谭震林副委员长等致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上上下下,为着中医事业的再次复苏不断谋划、奔波和操劳,过中情节,中医界老一辈人士至今难以忘怀。
年9月7日,邓小平受命第三次复出,在拨乱反正和日理万机之中,邓小平对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建议以中央名义加一批语转寄下去。”不久,中央拨出万元专款支持中医事业,这在当时国家刚从“四人帮”致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中解脱出来不久,的确称得上是一笔“雪中送炭”的巨资!
中央领导集体极为重视中医工作,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确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所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医药事业发展有力的保障,中医不能丢,必须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决定把“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年12月9日江泽民强调:“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胡锦涛主席在第35次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对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明确指示。温家宝总理年11月三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批示;年为《中医杂志》创刊50周年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学”;在年3日5日十届五次全国人大会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将坚持“中西医并重”写入所作报告中。在讨论中,有代表建议为有利于“中西医并重”方针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建议加入“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的内容,中央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修改后的报告中加入了该内容,体现了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一贯政策。
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
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分令人振奋的是紧接着又颁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年4月21日〕,(以下简称両个“意见”),对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作了全面布署,“立足国情,建立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前提,也是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指示,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要“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保障国情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用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了全面的布署。
适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一纟列重大战略决策,中医药事业再一次从逆境低谷中走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有关中医政策相继颁布,大力开展中医药各项工作。中医界亲切地将这这个新的发展机遇期称作“第二个春天”。
为保证中医事业有力发展,年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两年后扩权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投资建成几个原大区性质的中医临床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年2月,四川省率先全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提出“振兴中医”的口号,并以《决定》的形式,从政策、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此,国家卫生部特授予四川“振兴中医工作的先声”称号,号召全国中医药学习四川。在不长的时间里,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前全国有医院,四川省就有医院,中医院对中医药的发展和学术推进起到舞台和阵地的作用,给中医创造了一个发挥优势与特色的用武之地。医院陆续建成10个急症室,中药制剂研制有很大发展,全国性学术交流活跃,陆续推出了一批中医药科研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分管国家卫生工作期间,代表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多次做了重要指示:年2月19日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继承创新,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还特别指示“要起草制定和实行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在中药、民族药的审批中,要制定区别审批西药的标准。”;年1月11日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示:“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鼓励发扬中医药“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她亲率国务院20多个部委办局主要领导与会,拉开了“举国体制”、全力支持中医事业的序幕。年6月4日《求是》杂志全文发表吴仪的重要讲话:《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年3月宣告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协调小组”,组长由吴仪副总理兼任,成员包括20个部委局或副部委局领导。该机构负责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拟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的落实。协调小组在中医药局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督促落实协调小组议定事项,承办协调小组的其他事项,专门破解“中医药难题”。年1月25日,即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第二天的讨论会上,代表们建议尽早召开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建议以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或意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服务保障机制;建议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落实好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时,也能够照顾到东部地区”,“人才培养要将师承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加强中药材种植的监管力度,争取对中药材种植生产源头的管理”,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中央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釆取的最大的支持行动,也就是把“举国体制”进一步具体化。随着国务院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成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年)》、《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纟列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和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明显加快,必将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年3月22日国务院16个部门(包括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教育部、国家民委、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人口计生委、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发布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年)》。这对我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中医药发展战略,年5月21日国务院向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实现中西医药协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全面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卫生部、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和中医药管理局等18个部委办局联合制订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年~年)》。特别是年1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不仅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的发展,也让很多国家的官员和专家看到和认识了中医药在中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年11月12日在卫生部网站发布,其中要求“充分利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养生康复及辨证论治等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开展中医药对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及环境污染所致亚健康的干预研究,提出干预措施。推广中医药保健养生方法,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的抵抗力,预防和推迟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形成”。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所属(国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民委、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11个部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介绍“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共同推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央将拨出巨额资金,重点建医院医院,不断提高民族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重点民族专科专病;民族药制剂能力建设;药房建设;常见病、多发病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及老民族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文献挖掘整理;民族医药高校教材编写和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通力合外,全社会支持,切实釆取有力措施,完成好《指导意见》布署的各项工作。
国家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为尽快改变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据年12月24日中国医药报导,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本年度共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逾35亿元,用于支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文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网域,据了解,自年开始财政部、国家计委每年安排近1亿元全国中医药专项资金,近几年中央财政对中医药投入持续增长,年超过35亿元的投入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为尽快改变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协调,并在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专项资金22亿元,支持全国所地市级以上重点医院(医院、医院)、所县级医院(含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支持所县级医院配置医疗仪器装置。财政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11亿多元,用于支持开展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县级医院中药房建设、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农村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城市小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央财政对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大动支持,项目共安排专项资金万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图通过中医药宣传现行、普及中医药知识、医院文化建设等,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科技部也日益重视中医药自主创新研究,当年度也投入中医药科研的资金超过1.5亿元。“计划”稳步增加了对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支持力度,在脏腑相关理论、灸法理论、药性理论等方面新增了4个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增了“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的示范研究”项目;中医药工业科研专项今年新设立44个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项目计划总投资4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余亿元,将于年全面启动建设。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的民族医药,均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中有其特色,建国前夕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已处于濒临灭绝的悲惨境地。建国后,在国家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竭力扶持下,截止年底,全国建成民族医药高等学校(系)14所,开展蒙、蒙、维、傣、朝、壮、苗等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在校生约1.7万人,藏医、蒙医均开设了博士、硕士学位教育。藏、蒙、维、傣等15个医院所,病床张,民族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人。民族医药研究所35所,出版涉及19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典籍83部、著作余部,35个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医学资料。民族医药企业余家,通过GMP认证90多家,生产种成药、药材种,年销售50亿元。
中央重视,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年新春伊始,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卫生部长陈竺做了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开创卫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全面布署了卫生工作,并于年1月12日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中医工作是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面贯彻中医政策。
中医事业形势喜人,相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医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武汉、沈阳和西安等含“大区”性质的大型中医临床基地,得以分期分批投巨资建设;省、市、医院陆续建立;中医药科研机构有所增加;中医医、教、研成就不断涌现;中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国际上“中医热”再度兴起。
年“非典(SARS)”肆虐神州大地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为防控这一人类历史上首次遭遇的新的暴烈传染病,中央下达史无前例的全民总动员令,高度戒备,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及时指示中医介入治疗。中医界未负中央厚望,防治“非典”疗效有如治疗“乙脑”一样的出乎意料之好,其重大成就,得到广大人民、政府和WHO的充分肯定。中医药被世人刮目相看。以战“非典”大获全胜为契机,回击“科学主事义”砥毁。
在不断总结和改革中,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法制化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以医院等不同形式的城乡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网络,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分,特别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城市小区卫生保健等基层工作中所发挥的中医服务优势和特色,符合国情地方便了基层群众防病就医;在应对突发性公用卫生事件、防治重大疾病方面中医药积极投入作出了贡献;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在改革中逐渐形成规模,培养出的一代名医和大批中医药人才活跃在中医药医、教、研、工、贸、管岗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正加紧进行,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也正在跟进。扶持和建立的具中医药特色的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己初显其成效;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未病”理念正在被重新认识和加强,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网域的优势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中医药的科研正在加强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以能形成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中医药基础、临床以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必须按中医药自身规律进行己提至重要议程;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药民族产业,已成为医药和健康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民众的认同。。
香港回归祖国13来,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中医药事业在立法、规管、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及中医医疗与保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年特区政府通过《中医药条例》为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成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将中医药纳入政府认可的社会服务体系。年香港浸会大学率先开办五年制全日制中医药学院,陆续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也开辨了中医药学院或机耩;澳门特区也陆续成史咕丫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机x,有祖国作坚强后盾,港澳台中医工作必将大踏步前进,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中医药在竞争香港高层次科学基金项目能力明显增强,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大幅上升。特别是香港赛马会出资5亿港元设立的香港中医药研究院的成立,有力地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香港人才汇入计划较早接受的人才汇入是进阶中医人才,由香港慈善集团东华三院与香港五所大学合作,率先开办了五个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为香港承传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良好开端。目前已陆续增加公立中医诊所,将中医门诊服务逐医院系统。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为国际化的中医药医疗及科研中心,为内地与香港在中医药网域开展更加务实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蕴涵了巨大的市场潜力,香港中医药事业肯定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但由于香港百年英制历史的特殊环境:中医流于民间不受政府保护,加之受殖民文化影响,对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影响至今,现有的医疗规定和管理部门的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发展,尚待持续加强发展力度。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空前,建立中医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活跃中医学术,澳门大学成立了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医学院;《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推进粤澳更紧密合作,推动科学发展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特区政府已与广东省政府取得一致共识,将于珠海横琴设立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称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双方将以合资公司形式开发及经营管理产业园,澳门占51%股权,广东省占49%。年11月23日在澳门成立了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澳门特区政府,以及中医学术界、中医药名家、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可以预言,中医药走向国际科学话语,两港将具前沿意议。我们希望叁地中医药界同仁能够抓住机遇,优势互补,更加紧密合作,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为民众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