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脏外科手术可以说是需要团队协作最多的手术,一支专业负责的心脏外科团队必须是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而联合中心医院的同事大多采用轮岗工作制,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使得联合心脏外科中心团队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此外,潮汕地区患者普遍对心脏病的了解相对浅显,对及时进行专业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近两年与患者的接触中发现,高血压患者通过坊间偏方草药进行治疗的案例并不鲜见,而这种不规范的治疗与监测使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提高;更糟糕的是,先心病患儿父母对病程不了解,拖延至患医院求治,错失了做手术的黄金时间;加之许多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心脏外科手术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小的负担。
针对上述情况,汕头联合心脏外科中心在平日的工作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汕头当地情况的工作模式,并在不断地更新完善。
1.全方位确保医疗安全,医疗护理行政共同努力。
心脏中心涉及的病种包括各种类的先心、瓣膜、冠心、大血管手术,其中低龄低体重的复杂先心患儿、重症膜瓣病、急诊大血管手术的手术难度极大,对于整个团队要求极高。
针对高难度的手术,中心对危重患者进行详尽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周全细心准备,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术中精细化操作,使手术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术后开展早期康复锻练,让患者迅速恢复。
但对于联合心脏外科中心而言,工作的难度不仅仅来源于患者的急危重症,同时还要将因医护人员频繁更替带来的隐患降到最低。
对此,中心设计了一套完善的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包括在中心工作所需的各方面内容:从工作职责到流程制度,从仪器设备到信息系统,从潮汕地区的人文环境到语言等,都一一向接班的同事详细介绍,手把手教导,让新人高效高质地接手相关工作,尽快融入集体。
2.彰显人文关怀,珍惜每一位患者的信任。
据很多到汕头工作的亚心人反映,工作交接中对于潮汕文化的了解和熟悉是比较大的挑战。潮汕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潮汕话是在当地使用广泛的语言,老年患者基本上只会讲潮汕话。对初来乍到的亚心人而言,听潮汕话就像听天书般,不知所云。
但为了医患沟通顺畅,确保患者安全,打破因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因地域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争取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汕工作的亚心人除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还从生活的各方各面给予患者亲切关怀。
当遇到语言不通的时候,汕头本地的同事便成为了医患沟通和亚心人了解本地患者情况的桥梁。长期以来,汕头心脏中心为患者提供了细心贴心的超值服务。
潮汕人普遍有每日饮工夫茶的习惯,凝血功能较差。术中出血量大时,止血特别困难。曾有一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到中心救治,整个潮汕地区仅汕大心脏中心一家医疗机构可以完成此类手术。患者病情凶险,鉴于潮汕人普遍有止血相对困难的体质这一经验,中心一方面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另一方面,中心管理办公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未雨绸缪,动用各方组织关系,为患者提前成立了紧急绿色通道,确保患者术中用血,力争手术成功。
3.注重临床培训与教学,着力培养团队所需要的人才
由于中心的特殊工作模式,亚心医护人员与汕大本部的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医院内顺利地完成各心脏患者的救治。而且由于心脏外科医院是新生科室,整个团队都很年轻,所以中心领导特别重视培训教学工作。
医护共同参加每月两次教学查房及业务学习,而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安全医疗讨论每月一次,ICU护士操作更着重于临床实践能力,且操作与考核相结合,着重培养护士的动手能力,血滤、IABP、ECMO、床边开胸都是培训的项目。医护人员学习劲头十足,从低龄低体重的先心病患儿的围手术期管理到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克苏的运用,从新型生物瓣的介绍到白塞氏病的诊断,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在这里,大家的知识面变得更广,接触的病人更全面,综合能力提升得更快,半年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技术的提升和心灵的洗礼。
中心成立短短两年间,已为多位心脏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心脏中心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为全方位地确保医疗安全,医疗、护理、行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在共同努力,护士站挂满锦旗的墙面就是对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工作成果的认可!
在汕大心脏中心,同事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进步,为潮汕地区的患者消除“心”病;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品尝潮汕美食,一起去南澳看海,一起术后漫步在清晨与深夜的汕头街道……相信这段短暂而充实的时光,对于每一位来汕头心脏中心工作的同事来说都是难忘的,它会永远温存在记忆之中。
作者:李俊
编辑:谢红娟
制作:谢红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