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7月第1卷第1期
作者:钱家鸣杨红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消化内科
一、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趋势
-年分别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广东省中山市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IBD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大庆市炎症性肠病(IBD)、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标化后发病率为1.77/10万,1.64/10万,0.13/10万。广东省中山市IBD、UC、CD标化后发病率为3.14/10万,2.05/10万,1.09/10万。从这些资料可知,我国南方IBD发病率高于北方,CD发病率高于北方。
二、IBD基础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免疫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动物模型技术的日趋成熟,IBD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极大的突破。我国在年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首次建立了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之后开启了IBD免疫机制、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方面的探讨。基因遗传学方面研究发现,NOD2/CARD15基因的三个常见多态性位点RW,GR及sinC和西方人群CD相关,却不是中国疾病人群的易感基因。另外近几年来刘占举等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基础研究结果,阐述了非编码RNA在IBD细胞免疫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IBD临床研究进展
1.我国IBD消化道内镜研究现状:早在年麦灿荣等通过总结80例UC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了内镜对UC的诊断价值。检索近15年的中文文献,探讨UC的结肠镜特征的文章有篇。有些学者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探讨C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内镜特点,这些结果都提示纵行溃疡在CD中更常见(30%-40%),然而也要警惕肠结核、肠白塞病(纵行溃疡占5.7%)可能。溃疡大于2cm及单个溃疡在肠白塞病中更常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微生物感染率较高。除了肠结核之外,还有很多感染呈内镜下肠道溃疡表现,如巨细胞病毒感染表现为肠道纵性溃疡、不规则溃疡等。
2.我国IBD病理研究现状:年我国确立了CD的病理诊断标准,年刘彤华等在国内外发表数篇文章阐述CD和肠结核鉴别诊断要点,之后仅有少数文章阐述UC和肠道感染、缺血性肠病的病理鉴别要点,直至近几年IBD病理的重要性才被大家逐步认识。
年提出了中国IBD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在该共识意见中,对消化科医生内镜操作也提出了规范:对IBD的诊断,推荐活检至少5个部位(包括直肠和末段回肠在内),每个部位取不少于2个活检。
3.IBD治疗临床研究进展:糖皮质激素已经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国内陈白莉等和姚尧等对首次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和长期应用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0天,临床有效率达70.4%和61.0%,随访1年UC临床缓解率达50.8%,延长激素使用时间及增加剂量对维持患者长期临床缓解无意义。
硫唑嘌呤是IBD一线诱导治疗药物,也是维持用药的主要药物。其中高翔等进行了一项开放性前瞻研究显示,硫唑嘌呤(2mg/kg)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活动性CD,随访96周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53.3%。用药后的主要副作用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头晕、乏力、关节痛和皮疹等。
环孢素是治疗重度UC的"拯救"药物,最初我国仅为少数病例报告,3年有2篇文献对22例、24例UC应用环孢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率为86.36%和62.5%。
其他免疫抑制剂如沙利度胺、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作为IBD治疗的二线用药,在我国也有部分研究报道。
关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UC的临床疗效分析,共检索到5篇文献,观察周期为8-38周,总体有效率达41.7%-96.0%。其中肖英莲等报道英夫利西单抗的"降阶梯"和"升阶梯"治疗的临床及内镜缓解率相似。
四、我国IBD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20年来,我国IBD的临床研究从流行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关于发病机制的基础方面也有很多高质量的研究。
多个城市、医院成立了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IBD临床中心。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发表了"建立我国IBD诊治中心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这标志着我国IBD研究已经从临床诊治层面深入到健康管理层面。然而,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迫切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如何转化基础研究做到精准诊断治疗等,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本刊内容可通过万方数据阅读下载
本文版权归《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