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诚意推荐电影《大佛普拉斯》,号称“近几年最好的台湾电影”乃至“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今年成为香港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
据传,这部电影原本叫《大佛》,后来导演拍着拍着就拍长了,于是成了大佛Plus,干脆叫《大佛普拉斯》。
导演天生丽质的暗黑文艺特质,在电影里展露无遗,你见过电影播放过程中,突然出现导演的旁白给你介绍剧情吗?
事先提醒,这部电影可不是什么文化纪录片,全程黑色幽默,就算能在内地上映,也必是删减版,绝对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大佛》算是讲述台湾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文艺片,两位主人公菜埔和肚财毫无颜值可言。菜埔的主业是给雕塑厂做夜间保安,没技术没进取心的小人物一枚。
他还是乡下丧葬队鼓手,在团队中没有任何存在感,逆来顺受,默默赚钱养活老母亲。
肚财是菜埔唯一的朋友,靠捡垃圾为生,每天捡几百个瓶子卖给垃圾回收厂,为了几块钱跟曾是同学的垃圾厂老板讨价还价,卑躬屈膝。
他唯一擅长的事情就是夹娃娃,这是他的乐趣来源。
菜埔上夜班时,经常叫来肚财作伴,两个单身底层小人物,聚在一起总不可能聊什么人文情怀、家国天下,成人杂志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讨论的也都是相关话题。
在性压抑的生活常态中,他们安然度日,脑补有钱人的声色犬马。
一天,两人突发奇想,想看看雕塑厂老板黄启文的行车记录仪都拍了什么。
风流老板没让他们失望,在里面他们发现了可供消遣寂寞的精彩内容。原来,一向斯文干练,温文尔雅的老板,平时装得很有气质,背地里谄媚官员,勾搭小女生。听着车里的录音,两人一致认为:老板很会演。
记录仪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虽然里面没有画面,也能让两人沉浸其中。
老板的情妇成了他们品评的对象,谁的声音好听,谁比较主动积极,顺便惊叹老板的体力棒,花样多。
在这期间,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某天晚上老板竟然来加班,一个人把雕塑厂的大佛安装完成。
大家觉着哪里不对,但也没太较真。菜埔和肚财为了营生继续奔波,晚上看记录仪找乐子。肚财运气不好,被警察暴力执法,难得上了一次电视。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记录仪中听到了奇怪的对话,老板跟情妇吵了起来,他们似懂非懂意识到老板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终他们看到了惊悚的一幕。
后来有警员调查女子失踪案,但没人知道女子是死是活,死不见尸。电影也没说明尸体去了哪里,只有菜埔和肚财成了惊弓之鸟。目睹凶案,他们没有报警,反而认为自己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应对措施竟然是算命。
大师抽风似的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全是瞎扯。病急乱投医的他们竟然跑到了蒋介石的祠堂,又被那里看大门的忽悠了一通。
这时,黄老板被警察叫去问话,没说几句就有当地名流来给警察施压,要求放人。
黄老板平安无事,一天深夜,他找到值夜班的菜埔。原来,菜埔偷看记录仪的事情老板全知道,底层小人物的偷窥他完全不放在心上。只是对菜埔威逼利诱了两句:人最重要的是平安。
菜埔和肚财守口如瓶,只是有一天肚财醉酒被车撞死,但肚财平时根本不喝酒。菜埔想到黄老板的话有了危机意识,他向亲叔叔求援,原本打算如果自己发生不测,希望叔叔能帮忙照顾母亲。话还没开口,菜埔身上仅剩的块就被叔叔骗走了。
毫无退路可言,菜埔只能等着不幸的来临,结果黄老板根本没有动作,菜埔安稳的日子依旧。黑白色的生活依旧,没有希望依旧,肚财死的不明不白依旧……
整部电影,带着猥琐的地气儿,全是黑白场景,只有老板的行车记录仪带着彩色。
有钱人的生活是彩色的,底层人的生活只算苟延残喘。
电影中菜埔还有发财的梦想,肚财总是打击他不切实际的想法,认定了要想有钱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心知不公平,也不想做什么改变,得过且过的样子很有阿Q的几分神韵。
肚财死后,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生如草芥,最后的遗像还是他被抓捕是上电视的报道图片。
菜埔第一次去了他的住处,他的卧室做成了飞碟的样子,里面全是他抓娃娃的奖品,原来,肚财才是梦想最大的那个人。
那一天,有人说肚财死了也没人在意,一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菜埔难得发飙,或许只有到了生死之地,小人物才会被激发出情绪波动。
可生气又怎样呢?他在意肚财的生死,却无能为力,有能力的人却不会在意肚财的生死。
小人物默默来静悄悄的死。
在崇尚小确幸的台湾,这份阶层固化的窒息感同样让人熟悉。
肚财下葬的那一天,正好是佛像移交法会庆典的日子,盛大的集会上,莫名刮起阴风,吹灭了的所有蜡烛,人们面面相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