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心灵的空虚,好像挺无聊的,你看看心下空虚会怎么样。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甘草泻心汤证的条辨。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ー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从这个汤方看出,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的用药又有所不同。
首先,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的不同之处,也是有争议之处在于:甘草泻心汤方里重用的是生甘草,以生甘草为君药,而生姜泻心汤方、半夏泻心汤方中用的是炙甘草。
其次,甘草泻心汤中没有用人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均用人参。
再次,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一样,没有用生姜。
既然用药有所不同,那么证候自然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先看看甘草泻心汤证是怎么来的,“"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从太阳(伤寒或者中风)而来,原来感冒发烧有汗,医生看了以后不先解表反而用了清热泻下的方法,又出现了心下痞硬等一系列的症状。注意此条中并没有说表证已解。
再回忆一下半夏泻心汤证是怎么来的,是从少阳(柴胡证)误下来的,并且“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也就是说半夏泻心汤证是表证解了之后发生的“心下痞";;生姜泻心汤证也是从太阳(伤寒汗出)而来,虽然表解,但因为治疗不要当,伤了正气引起的心下痞硬等系列的症状。以此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提到表证已解,而甘草泻心汤证没有说表证已解,说明此汤证还应有一些表证,这就是甘草泻心汤证为何不用人参的鉴别要点,此话怎讲呢?人参在《本经疏证》一书中有详细描述,尤其重点强调了使用人参的禁忌,其禁忌之一就是,“有表证者,不得用人参"。
何谓表证?表证为太阳病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麻黄汤、桂枝汤等解表的汤方均不用人参,而小柴胡汤证为何用人参呢?小柴胡汤证为半表半里也。
这时,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就是《金匮要略》一书中讲到治疗狐惑证的那个甘草泻心汤为何用了人参?答案是,狐感证没有表证,只是“状如伤寒”,也就是说证是甘草泻心汤解表后治疗的证候,所以可以用人参。这里顺便说一下狐惑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狐惑》:“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指的是以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我们想想,狐惑证是不是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类似呢?白塞氏病临床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最为常见,需要注意的是,此病一定是伴有心下痞硬等甘草泻心汤证的症状オ能用甘草泻心汤。
由此可见,甘草泻心汤用不用人参取决于表证是否已解,表证已解加人参,表证未解不加人参。把道理搞明白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必太过拘泥,完全可以灵活使用。这就是中医,它有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并且环环相扣,钉是钉铆是铆,每一味药都有其对应的证候,也有其禁忌,必须严格遵守!稍有不慎,必酿成大错。看到这里,不论是施治的人还是被施治的人是否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呢?
下面看看甘草泻心汤的主要证候:在上,“干呕,心烦不得安";在“心下",“心下痞硬而满”;在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
其中,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相同的是都有心下痞的症状,所不同的是甘草泻心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是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证只是心下痞;甘草泻心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都有雷鸣下利的证候,所不同的是,甘草心汤证还伴有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的证候,且下利更加严重(下利日数十行),也就是说,甘草泻心汤证从误下而来,误下后大大伤了脾阳,致使脾阳的工作完全瘫痪,没有能力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出现了“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的症状,显然甘草泻心汤证比生姜泻心汤证的雷鸣下利要严重得多,要急迫得多。
甘草泻心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虽均有“在上“的症状,所不同的是,甘草泻心汤证在上“干呕,心烦不得安”,生姜泻心汤证在上“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证“干呕,心烦不得安”说明有热邪干扰,此热邪从哪而来呢?是误下而来,误下后不但大伤了脾阳还伤了胃阴,或者说误下后胃里缺少津液——空了,空了之后“心下”被阻的热气乘虚而入,所谓客气上逆,热邪乘胃,热则胀满,胃里胀满的程度可想而知,这时候的胃有点像一个热气球胀满而硬,即心下痞硬而满。而生姜泻心汤证“干噫食臭”是胃里的停水宿食惹的祸,它的心下痞硬来源于胃里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说得再直白些,甘草泻心汤证是胃里“缺水",胃空了,被心下被阻的热气乘虚而入了,生姜泻心汤证是胃里“停水”,胃实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了。甘草春苗夏叶,秋花冬实,秉四季之气,最得土气,入脾胃。世间上的万物都离不了土的孕育,土为万物之母,万物间不论是美丽的还是丑恶的,哪个不是生于土呢?又有哪个衰败后不归于土呢?土的特性是厚德载物,能化解万物,因此甘草和众气,解百药毒,味甘,性缓平和,就如同人体的“和事佬”,哪里出现了紧急的情况就去哪里调和,必重用。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近一半的汤方用了甘草这味药,不是甘草能治疗的病证多,而是取其和解之意,如凡药性发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湿润)(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洌(清凉)而不和(温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以上涉及的汤方其主药均具有较大偏性,汤方中若无甘草调和其中,则无法受到牵制,不但治不了病证,反而会因此而大伤人体的正气。
中医是讲阴阳平衡,健康就是居于“中",像立着的一根杆子,不平衡,偏了就要倒,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把这根杆子扶正,甘草就能防止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甘草泻心汤证重用甘草,说明了胃里缺少津液的症状非常急迫,一是需要及时补充津液,二是需要调和心下、脾胃之气。成无己曰:“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胃阳不足致停水),故于泻心汤加生姜,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胃阴不足缺水),故于泻心汤加甘草。是知甘草补胃,为补胃中之阴也。
那么为什么用甘草而不用炙甘草呢?不说别的,只需一点足以说明,哪点呢?炙甘草自然是炙过的甘草,何为炙?就是用火炒过,用火炒过自然秉火的燥气,甘草即生甘草,没有被炒过,没有被炒过的甘草自然比炒过的甘草水分多,多了补充津液的作用。也就是说,由于生甘草比炙甘草多了补充津液的作用,所以用生甘草比炙甘草更适合,所以甘草泻心汤证必须重用甘草来补充胃的津液。
对于用甘草还是炙甘草也有许多争议,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医圣仲景在甘草泻心汤的命名上就点出了甘草是君药。这么重要的角色,如果要重用炙甘草,汤方的命名就一定是炙甘草泻心汤了,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个以炙甘草为君药的炙甘草汤。
有一些用甘草泻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效果的临床报告,对此你能想到什么呢?萎缩性胃炎跟津液缺失有关系吗?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都是治疗心下痞的汤方,但因证候不同、程度不同、病因不同,用药自然也有些差异,治疗范围也略有不同。
从症状上来说,半夏泻心汤证最简单,仅是心下痞,生姜泻心汤证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且硬,干哕,嘴里有异味,肠鸣而下利的症状,甘草泻心汤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肠鸣而下利,且下利次数多的症状。
从程度上来说,半夏泻心汤证为最轻,其次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为最重且急迫。
从病因上来说,虽然均是误治而来,但误治引起的结果却不同,半夏心汤证的心下痞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产生的热气与里虚脾之阳不足的寒气相争相阻,即是热气与寒气相阻,自然没有有形的物质产生,只是心下满不硬;生姜泻心汤证的心下痞硬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与脾之寒气,再加上胃有停水宿食,停水宿食为有形物质,三者相争相阻,因此心下胀满且硬,兼在上(干噫食臭)在下(雷鸣下利)的证候;甘草泻心汤证的心下痞硬而满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与脾之寒气,再加上胃空(缺乏津液),使“心下"之水火无形之气乘虚而入于胃,客气上逆,胃被此邪气充满,此心下胀硬而满,兼在上(干呕,心烦不得安)在下(雷鸣下利,日数十行)。
从用药上来说,生姜泻心汤比半夏泻心汤多了一味生姜,甘草泻心汤比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少了一味人参,炙甘草被置换成了甘草。
从治疗范围上来说,这三个泻心汤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胃肠疾病的治疗,虽然如此,其治疗的重点和范围却不尽相同。如某种胃病,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胃胀且不硬;生姜泻心汤主要治疗胃反酸,口有异味,干哕,胀而且硬兼肠鸣下利;而甘草泻心汤主要治疗胃有烧灼感,干呕,心烦,安静不下来,胀硬而且满兼肠鸣下利次数多。
同样治疗某种病,半夏泻心汤证突出的是胃胀,生姜泻心汤证突出的是胃胀而硬,反酸有异味,甘草泻心汤证突出的是胀硬而满有烧灼感。刚才讲到,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里治疗狐惑证,因其没有表证,所以加了人参,狐惑证指的是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由此得知,不管是口腔溃疡、胃溃疡,还是前后阴溃疡等,只要有甘草泻心汤证,用甘草泻心汤方治疗就能痊愈。所以我们治疗疾病时不要局限于某一种疾病名,最重要的是证候,只要有其证候,不管什么病名均可用其汤方治疗。所以,在临床上,这三个汤方可不仅仅用于胃肠疾病,对于肝胆疾病、皮肤病、妇科病、性病、乃至精神类疾病等。又或者是某种肿瘤等疑难杂症,只要有其证,使用其汤方,必定会出奇制胜,而且还会事半功倍,正所谓知此知彼,百战百胜!
每当介绍某位中医专家的时候,经常说该专家擅治各种疑难杂症,何谓疑难杂症?就是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可能就有一个病名,既不知道病从哪里来,也不知道病从哪里去,自然就治不了。疑难杂症怎么来的?如胃癌患者,首先,被确诊之前肯定是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测,心身俱疲;其次,确诊后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必定建议其手术或放化疗,吓个半死;最终,命大的活了下来,这个病早就经过N次误治,有N多变化了,唯一没变的只是病名,这时候只能靠拼命了,被动之极。医圣仲景怎么看待这个肿瘤呢?首先,不需要做任何一项检测,只需了解其证候即可;其次,根据证候辨证施治;最终,病愈。可是,现在人得了肿瘤,又有谁第一时间找好的中医来治呢?不被折腾个半死后宣布无药可治,那是不会想到找好的中医来治的,所以很多病人到中医的手里,基本已经奄奄一息,成疑难杂症了,病也早就变化了,不是当初那样的证候了。且不说好的中医是否容易找到,这个时候还要求中医几付药就把你治好,你觉得有可能吗?好了,短时间内治不好,就说中医治病慢,很多人终身服用西药也不觉得西医治病慢,这是什么道理啊?岂不知中医治病完全是辨证施治,《伤寒论》把疾病的证按照轻重及病因、病位分为六个大的层次,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在哪层能用哪一方,通常病在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的程度比较轻,还没伤到正气,手术也好、放化疗也好,只要不是太大的伤害基本能保存生命,而病在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程度比较重,伤到了正气,这时手术或放化疗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结果了。通常病在三阳比较容易治,误治那可就难说了,病在三阴相对难治些,因为病因复杂些。许多胃癌的患者开始的时候就是病在心下,而胃对应的是阳明,所以治疗正确的话,是有治愈可能的。
不管得了什么样的疾病,按照证候归类辨证,然后再去按照《伤寒论》的规则去施治,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