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瓜果飘香,正是收获的季节,秋主“收”,立秋之后,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的空气相对干燥,皮肤、嘴唇等缺少水分的滋养,常会出现口干唇燥、眼干、皮肤干燥、咽干咽痛、干咳等症状,即是中医常说的“秋燥”。秋季因眼干、口干、咽干至中医科就诊的患者较其他季节也明显增多。
中医应对秋燥有完善、全面的预防、治疗措施,有中药治疗、饮食调养、起居养生、运动调养、情志调养等,均能缓解秋燥带来的烦恼。
然而秋季出现或加重的眼干、口干并不都是因秋燥引起,一定不能忽视了一种疾病,那就是——干燥综合征,不能一味当秋燥来对待。
那什么是干燥综合征呢?干燥综合征完全不同于单纯的秋燥,它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风湿病范畴,主要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因唾液腺和泪腺功能受损分泌减少,大多数患者存在眼干和(或)口干症状,还可伴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累及肺、肾、胃肠道、神经系统、皮肤、肌肉关节等,出现肺间质纤维化、关节疼痛、皮肤干燥、肾小管酸中毒等。干燥综合征患者90%以上为女性,男女比例为1:9~1:2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50岁。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患者均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眼干、口干
不是秋燥而是干燥综合征呢?
干燥综合征首发症状多样,常常隐匿起病,很容易忽视,根据该病受累的系统,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考虑到干燥综合征:
1
局部症状
(1)眼干、泪少或无泪、异物感或砂砾感、畏光、眼灼热等。
(2)口干,进干食物时必需伴水或流食送下,猖獗性龋齿,牙齿片状脱落,舌面干燥、溃疡或光洁如镜等。
2
局部症状
乏力、发热、消化不良等。约有2/3患者出现系统损害,如关节疼痛、白细胞减少或(和)血小板减少、肺间质纤维化、过敏性紫癜样皮疹、结节红斑、雷诺现象,肾损害、周围神经损害等。
干燥综合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口干、眼干,也要考虑干燥综合征。
考虑医院做全面检查化验,需化验自身抗体,查眼干三项、唾液流率、唾液腺超声、唇腺活检等,方能明确诊断。
西医治疗,累及多系统时及时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病情改变抗风湿药等治疗,眼干可点人工泪液。但仍没有太好的缓解眼干、口干的药物。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内经》有云:“燥胜则干”。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岀:“诸涩枯涸,干燥皴揭,皆属于燥”。因先天不足、后天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久病失养、外感六淫等耗伤阴液所致。燥易伤肺,灼伤肺津,故多见干咳、舌燥少津、咽干咽痛、咳血、衄血、消渴等,总以清肺凉血,滋阴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可辨证服用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银翘增液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青蒿鳖甲汤、补肺汤、生脉散、桃红四物汤等。可明显缓解眼干、口干症状。
不论秋燥还是干燥综合征,到了秋季,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准则,除进食百合、银耳、玉竹、梨等,可适当进食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等,还可服用清燥润肺茶:桑叶5克、菊花5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金银花5克、玉蝴蝶2克。
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门诊
什么是风湿病?风湿病是临床上常见、不易诊断的一类疾病,多数是以侵犯结缔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比较隐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累及关节、肌肉、骨骼、皮肤、血管、血液系统、肺、肾、消化道等多脏器,可以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晨僵、腰痛、口干、眼干、脱发、口腔溃疡、眼炎、皮肤发紧、痤疮、红斑、皮下结节、腹泻、长期低热、乏力、头痛、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等。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肌炎、硬皮病、白塞病、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IgG4相关性疾病、骨关节炎、痛风等,凡临床上找不到“感染”、“肿瘤”证据,或多脏器、多系统受累无法以一种特定疾病解释,或自身抗体阳性诊断不明的都被归属于风湿病,需要风湿专业医师及早鉴别、诊断、治疗。
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门诊隶属于中医科,由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张鹏医师主诊。张鹏医师潜心研究风湿病20余年,医院(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科主任,风湿病诊疗经验丰富,治疗规范化、个体化,秉承医院关节腔穿刺技术,无痛、不损伤关节,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等中医方法,形成了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特色,使很多风湿病患者受益。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