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middot七夕我们这

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对于近年来鱼龙混杂的“洋节日”盛行,对于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洋理念”该如何有效抵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熟知运用传统道德,是树立孩子良好视界观、人生观及未来爱情观基础的主要途径。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相传这一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古代民间妇女就会仰望星空,为他们祈愿,由于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祈愿的同时,也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艺。乞巧之俗,历代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插花供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红、鸡冠花等为主。

为发挥中华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作用,充分挖掘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居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积极营造节日期间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大观街道文明委主办,三合营社区承办的“乞巧节”亲子活动拉开了帷幕。

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互动,和孩子、家长们分享了七夕的简介、由来、传说、习俗、别称、诗词、世界各地的七夕文化和谜语。看,孩子和家长们听得多认真。

七夕的诗词你知道多少?来听听孩子们背诵的七夕诗词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知道了由来、历史、习俗,下面就到互动环节啦,首先是投针验巧,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七夕乞巧习俗丰富多样,除了仰观星汉,乞求富贵子嗣、容颜美好外,心灵手巧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特别要求。甘肃陇南西和以撒花瓣的方式乞巧,乞巧歌词,“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莫赐宝贝莫赐钱,赐我一副巧心眼”。巧心眼属于心智之巧,巧妇是民间社会推崇的偶像。古代“妇功”同样重要,它强调女性纺织、针线等技艺的掌握。因此,七夕乞巧在后代特别重视女性手艺的精巧。近代山东有拜巧姐乞巧,唱乞巧歌:“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穿针乞巧是自汉代以来的七夕乞巧项目,月夜穿针要求快、准、巧,这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在民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园艺乞巧方式,那就是种巧芽。人们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麦芽,到七夕活动期间,妇女带着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奉献给巧娘娘,同时让大家品评,看谁的巧芽长得茁壮顺溜,谁就得巧。这是种植技艺的比试,是对女性智慧的激发与农事技艺成果的肯定。

通过此次活动,使辖区家长和孩子了解七夕节的由来和基本的民俗活动,用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人、感染人,为在各社区形成正确积极的家教家风建设,做出基础铺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zzbx/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