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讲于05年4月9日
小逆就是犯点小错误,治外感病在三阳经一定要保胃气、存津液,在三阴经就要助阳、固阳。三阴证再输液补水就会水肿,有了阳气才能保住津液,没有阳气津液就会自己流失掉,比如自汗出、小便清长无色、盗汗、大便流出、流鼻涕,都是固不住阳了。
少阴证遇风寒,有点弱阳在抵抗,没有精神就用麻附辛。脉浮但下面没有力量,嗓子疼就用麻附辛加黄芩、桔梗。这种症状也是寒热错杂,虚实交错了,可以用厥阴病篇里边的黄芩黄连干姜人参汤。也可以用那几个泻心汤,用黄芩、黄连稍微清清胃虚热,降一下心火。
心脏跳得越快证明它做功越小,所以虚火只会往上走,干姜和人参、甘草可以补胃里的阳气和津液。党参是可阴可阳的,在三阳经养津液比如白虎加参汤,脉洪大是伤津的表现。大者为劳、为虚,不是大者为强,阳气相对旺盛其实津液不足。生石膏去清他的表里之热,味淡性凉,凉能清热、淡能走表、轻清。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气味比较厚,厚味就会沉降、石膏可以清宣,吃石膏后会发一身透凉汗。
第一百二十一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吐了以后伤到胃中津液了,太阳病应当是发热恶寒,吐完后不恶寒了,脱衣服了。转成阳明证有内热了,也是用调胃承气汤。芒硝能软坚散结,能泻胃气而不伤津,对体质差而且大肠有热的人效果很好。
是调和的、非常稳当的药,一个浑身不舒服的女病人,睡不好觉、整夜失眠、肚子胀、脉沉细弱、眼珠子胀痛、眼干涩、脖子压得慌、鼻炎。开始给她用的是酸枣仁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睡觉好点了,肚子还是胀。我又用柴胡桂枝汤配上小承气、调胃承气汤,肚子就不胀了,睡觉也好了,胃不和则卧不安,人精神好了也胖了。大肠有热反映到了眼睛干涩、流泪,不仔细辩证不出她的热证来。胃脉关脉沉而有力,底下有根证明她大肠有热。
十几年了体质很差,阳明经有热气血就没有生化之源,长期睡不好觉面色就难看。人很瘦还便秘,用当归等润肠药肯定不行,热出不来。
第一百二十二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感冒发烧、阳明胃热的热证就会脉跳得快而有力,应该是吃得多,吃东西消化不了就吐出来了。是因为发汗伤到心阳了,胸膈以上就虚了,火往上的阳气就是邪气。阳气就不归位了,所以脉就快了,客热就是假热或是外来的。心脉浮数无力,浮而有力是心阳充足,如果胃脉也沉细,或浮而无力。这种人知道饿,但是吃多了又难受,他没有消化能力啊。心火要稍微沉一点是正常的,肾脉沉中有浮的趋势就是正常,但是完全沉没有生机就不对了。夏天的洪脉但下面是空的,那就是心血亏了,芤脉就是伤到津液要加人参了。这样就不能消谷了,因为火能生土,心脏跳一下胃就蠕动一下,食管、十二指肠、大肠都跟着蠕动一下。
如果心脏跳动快但没有力量,火在上面胃就不蠕动。肺与大肠相表里,人呼吸一次隔气往下一动,大肠蠕动一下,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跳一下小肠就跳一下。它是有节律的,肺在制约它,肺主治节,肺乃相傅之官,就是丞相。肺为金水制约着火,肺里没水心脏就过热,肺失治节了人就乱套了,肺气好的人做事有条理。大汗伤到胃阳就胃中虚冷了,吃到东西就吐出来了。这就要用黄连汤了,就是半夏泻心汤去掉黄芩,加桂枝强心阳、降逆生胃土。用黄连把火压下来,黄芩会把胃搞寒了,干姜能暖胃阳,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补胃中津液,半夏能降胃气。这个方子治疗小孩子因心火不足的肚子疼,不好好吃饭,心阳不足造成的小肠寒、肚子疼,按肠痉挛治还治不好。小肠发暖消化力就强了,肚子就不疼了,胃气就恢复了。肚子疼厉害了就再加点白芍,大便不好就加点枳壳、枳实,枳实也走小肠,大便通畅就好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