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产业链建设是近年来长沙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长沙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要求,紧盯“两主一特”“三智一自主”和五大市级牵头产业链,聚焦全区六大行业板块,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产业链思维,全力抓实项目引进、平台建设、创新活动和党建融合等相关工作,全区产业链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效。
本报联合长沙高新区产业链推进办公室重磅推出“聚焦产业链”系列报道,展示各产业链建设的新发展新成绩以及产业链建设如何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盈峰中联环境——比亚迪全系列新能源环卫装备即将下线;
红太阳光电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天际新能源10亿元股权融资已全部到位……
这些只是长沙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在整个行业“寒冬”环境下逆势上扬、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目前高新区共有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相关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今年产业链骨干企业远大住工、力合科技,先后在香港股交所、深交所挂牌上市,助推湖南省今年上市工作在香港股交所、深交所接连破零。
这些与长沙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链建设工作各项部署,围绕中心大局和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密不可分。
今年,高新区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年”和“营商环境优化年”两个主题,在行业产业链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立足新能源装备、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和装配式建筑(含绿色建筑)三条细分产业链,抢占时代节点,不断整合资源、精准招商、夯实项目建设、搭建平台、开展各类创新性活动等,开拓产业发展新版图,打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
▲远大住工的建设方式,省水、省电、少噪音,非常环保、高效。
积极梳理、精准招商
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企业聚集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社会共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被认为是把握未来脉搏的新兴产业。国家和省、市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还是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长沙市22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
今年3月长沙市明确长沙高新区作为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牵头单位后,长沙高新区立即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趋势进行基础分析和梳理。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制定了产业全景图和现状图,完善了客商库和项目库,建立了资金池和人才池,已基本形成涵盖产业动态、趋势形势、目标企业、核心领域等多个要素的产业发展和招商报告。
面对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骨干企业偏少和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的现状,高新区瞄准客商库企业,同时聚焦区内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地引进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核心零部件厂商和重点企业的区域总部。
据了解,市政协副主席、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链长彭继球先后两次带队登门拜访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权威专家罗安院士,探讨产业发展、招大引强等问题。还曾多次赴北京对接电科院、中科院相关项目,寻求泛在电力物联网、城市智慧能源等优质项目和技术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而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办公室主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崔晓,高新区招商局局长王进组织招商队伍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对接爱能森、盈峰集团等新能源装备头部企业和关键技术输出企业逾20次。自今年3月以来,仅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办公室,就开展赴外招商及企业调研40余次。
“记得有回我们上午在广东顺德联系盈峰集团,中午赶到深圳比亚迪洽谈,下午杉杉能源反馈东莞一家企业是他们的下游企业,有合作意向,我们当晚7时左右又赶到东莞。”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张飏介绍,像这样一天跑三个城市的招商经历还有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11月底,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签约落户杉杉能源、长远锂科、中电科等多个重大项目,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产业链与盈峰环境、中联智慧产业城等多个项目达成合作,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对接TOTO、四国化研等项目。一批优质且对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及配套企业聚集,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之间的补链、拓链、延链。
搭建平台、构建体系
助推企业创新、合作和发展
把企业、项目引进来后,要想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必须搭建各类平台、集聚发展要素、构建产业生态,为企业“唱戏”提供支撑。
平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能集聚创新要素。在优化营商环境基础上,高新区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各类创新平台。仅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今年以来新增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其中红太阳光电入选工信部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中电科48所新获批建设光伏装备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华自科技获批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电力运维服务平台;国网湖南获批能源大数据平台。
“今年1月,新能源装备链还新成立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该学会负责人介绍,这些平台、机构、协会,都具备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动能转化能力,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转化、合作、承接和发展的巨大机会。
峰会论坛是企业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各链联同相关机构举办了近百场创新性活动。8月23日,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承办了“天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智能制造领域成果推介会”;9月24日,组织链上企业参加海外创新人才长沙行智能制造专场活动;装配式产业链发起成立长沙市装配式建筑专业委员会,开展行业发展问题及意见征集活动,开展政策宣讲、论坛及会议15场次。
此外,“第六届()中国(长沙)新能源应用暨智慧能源风光储高峰论坛”“中国(长沙)新能源应用之绿色智慧能源高峰论坛”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论坛及活动落户长沙,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市场分析等多种形式,实现了链上企业在技术、市场、运营、资本等领域的充分交流和资源共享。
在创新型企业推进方面,今年秒冲新能源、源信光电等多家企业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长高电气、旭能新能源等入选长沙市第六批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远大住工、东方红集团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企业。
“我们还将科研院所请进来,将创新要素齐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链办工作人员介绍。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还搭建泛服务平台,在公共技术、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抱团出海等方面发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公益化与市场化服务支撑。高新区正聚集一切要素构建产业生态,激发企业强大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精准服务
解决企业发展燃眉之急
一直以来,高新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企业宗旨和服务美名远扬。在这个基础上,今年高新区还创新性成立了行业(产业链)党委,持续提升服务企业质量。
日常工作中,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行业党委为龙头,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调研走访,收集企业产品、产业配套、产业政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需求,并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在行业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组织发动链上企业余家开展了各类组织活动8次,通过党日活动、主题教育、企业联谊、业务对接等多种形式,打破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打造党建共建的“融合平台”。
在“广泛收集、科学分类、重点聚焦”过程中发现,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融资需求较为突出。在多次调研、协商、研究后,高新区协调成立了长沙天际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落实项目10亿元贷款。
今年行业融资寒冬,业内基本没有企业融到资金,这10亿元融资背后有着无数次走访、协商、加班经历以及数不清的心血和汗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副书记陈志红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现场协调,督促、推进资金落地。“经常晚上12点多了,庆年书记还亲自盯着进展、协调解决推进难题。”高新区产业链办主任肖秋良回忆道。今年10月,这10亿元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有力助推天际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
这样为企业、项目排忧解难的经历,还有很多。针对桑德集团20亿元股权融资需求,高新区协调了10.2亿元产业基金和9.8亿元信托资金;帮助湖南胜云光电科技、长沙麦融高科等企业,完成万元风险补偿贷款;对威胜集团、红太阳光电、力宇燃气等链上企业共计拨付近四千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据统计,高新区目前共有以新能源为主投方向的投资基金和重点项目定制基金7只。
这些“及时雨”,解决了企业发展燃眉之急,有力推进了重点项目进度。投资51亿元的天际新能源项目目前已经实现部分车间主体封顶,预计明年6月首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将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投资30亿元的通达电磁能项目已完成封顶,年内可投产运营。此外,贝士德工业园、尤艾科生产基地项目、光伏智慧微电网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现开工。
企业风采
以产业链为抓手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产业链建设是近年来长沙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长沙高新区坚持以产业链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行业,受限于国际国内市场的冲击,面临着行业发展“寒冬”,但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今年前11个月实现小幅上涨,这在整个行业中实属难得。近日,记者分别走访了多家产业链代表企业,探寻重点骨干企业风采。
新能源装备产业运行向好,企业竞争力提升
长沙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有家,高新区占41家。今年1—10月,产业链整体发展稳中有进,与去年同期相比部分重点企业实现了由负增长转入正轨。
作为国内智能电力装备领域的重点企业,威胜集团每年将营业收入的6%投入到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已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行业内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这几年,威胜集团电表计量设备向水、气、热、电气产品设备拓展,业务领域上已从能源计量向智能管理拓展,构建多业支撑、海外业务和境内业务并重的新格局,产品已经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
据统计,威胜集团近三年保持了年产值8%的平均增长速度,今年1—10月缴纳税收.1万元。近日威胜集团中标3亿元国家电网招标合约,年已夺得国家电网集中招标累计逾6亿元合约。
此外,湘能电器、华强电气已列入上市后备企业名单。长高集团受输变电设备业务利好,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了订单爆发式增长,新增订单超20亿元,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年度订单目标,业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产业潜力巨大,企业阔步前行
环境治理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备受社会各界认可。目前,高新区汇聚了盈峰中联环境、力合科技、华时捷环保、恒凯环保等共计家相关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按照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和根本遵循,麓谷企业正阔步前行。
盈峰中联环境从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吸扫式扫路车后,就在智能环卫设备领域一路狂奔,目前已构建了国内最为完善的环境装备产品线,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近20年排名全国第一。此外,盈峰中联环境加大科研投入,不断进行“环卫机器人”智慧化探路。年,该企业推出全球首款环卫智慧作业机器人、行业首款可“实战”作业无人扫路车,瞬间就引爆业内外。之后,该企业与酷哇机器人携手成立了酷哇中联公司,投资20亿元在环卫智能驾驶及智能机器人技术、全场景作业机器人、智慧城市服务三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随后,每年都有创新的智能环卫设备问世。今年10月中旬,推出系列专治城市“毛细血管”的清洁“神器”——智能小型环卫机器人装备产品族群,当天就拿下万元订单。而中联环境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近日盈峰中联环境——比亚迪全系列新能源环卫装备即将下线,将引领新能源环卫设备领域新变革。
装配式建筑产业蓄势待发,企业抢抓机遇
目前,高新区拥有远大住工、东方红集团等10家装配式建筑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受限于新技术推广和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装配式建筑产业目前并未迎来真正的爆发期。但这项绿色环保建筑技术,毫无疑问将引领建筑业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省、市也正积极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
这些政策,成为了企业的坚强后盾。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装配式建筑企业,远大住工的装配式建筑已成规模,且技术成熟、产业完备,足迹已遍布巴基斯坦、卢旺达、肯尼亚、帕劳、苏里南等16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远大住工秉承着开放共享理念,提供了全球化、规模化、专业化及智能化装配式建筑制造和服务。远大住工已在全国拥有15个全资工厂及已订约投资85个合资工厂。上个月远大住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
而东方红建设集团、麓谷建工等传统建筑企业,纷纷抓住机遇聚焦装配式建筑领域。当前,东方红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竣工投产,麓谷建工PC构件厂项目已完成用地摘牌。
查看历史文章
?
?
?
?
?
来源:高新麓谷记者周秋燕
原标题:《聚焦产业链⑤
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逆势上扬、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