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型白塞氏病误诊为克罗恩病1例

作者:医院消化内科杨海静钟良戎兰蒋晓芸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热1年余伴腹痛”入院。一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发热,伴畏寒、寒战,Tmax41℃,有口腔溃疡,医院就诊,常规生化检查及B超未见异常,给予抗感染治疗似有效。3个月后出现脐周及右下腹隐痛,部位固定,无其他消化道症状,B超发现回盲部末端及回肠肠壁明显增厚;肠镜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伴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考虑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可能,给予5-ASA+强的松治疗3周,无好转,遂来医院,体检见口腔内数个阿弗他溃疡,腹软,未触及包块,右下腹至脐周有压痛;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75.8%、血小板×/L,血沉及CRP升髙,其余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血及粪培养及T-spot(-),胸片、肺部CT及浅表淋巴结B超正常,肠镜示回盲部及末端回肠溃疡、增生改变;病理示回盲部黏膜急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及肉芽组织增生;胶嚢内镜示末端回肠慢性炎症伴溃疡;下腹部CT示右下腹部相当于第六、第五组小肠壁节段性增厚,局部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结合以上,拟诊为CD,给予泼尼松50mg/dpo,硫唑嘌呤50mg/dpo,美沙拉嗪1.0gqidpo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出院,1个月后再次出现反复高热,故再次入院。

行相关检查,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髙,血沉及CRP较之前明显升高,粪隐血(+),口腔真菌涂片(+),pANCA(+),血及粪培养、G试验及CMV抗体(-);小肠CT示末端回肠肠壁黏膜明显增厚伴管腔狭窄(见图1);肠镜示升结肠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溃疡增生性病灶(见图2);病理示黏膜慢性炎症伴活动(回肠、盲肠、升结肠);浅表淋巴结B超及肺部CT正常;PET见回盲部及升结肠两处局部肠壁环形增厚,伴FDG代谢条状增髙,多处淋巴结出现FDG代谢轻度增髙,考虑炎性可能性大。

图1小肠CT增强见末端回肠肠壁黏膜明显增厚伴管腔狭窄

图2内镜所见升结肠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溃疡增生性病灶

结合病史及各项检查,考虑CD可能性大,给予抗感染及泼尼松50mg/d(因白细胞减少停用美沙拉嗪)等治疗,发热无好转,腹痛、腹胀较前加重,剧烈难忍,以右下腹为主,体检发现右下腹明显压痛,叩诊鼓音,腹胀时可触及右下腹包块,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腹部立卧位平片示小肠不完全梗阻。应患者及家属要求,行病变肠段手术切除及吻合术,术中见到病变肠段全层肠壁充血水肿,黏膜层多发浅表溃疡,术中取病理示肠壁全层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并在血管周围形成淋巴滤泡及血管淋巴套(见图3);术后随访半年,患者一直服用沙利度胺,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口腔溃疡愈合,体质量增加,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用检查最后诊断为白塞氏病(Behcet’sdisease,BD)。

图3多发性浅表溃疡,肠壁全层高度水肿伴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讨论

本患者有如下特点:(1)反复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肠镜及胶囊内镜示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溃疡伴结节样增生及狭窄;(3)CT及PET显示病变累及末端回肠及回盲部,见局部肠壁环形增厚;(4)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等;上述表现均符合CD,故诊为该病,按CD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最终手术取病理时发现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并在血管周围形成淋巴滤泡及血管淋巴套,回顾病史及相关检査,综合考虑后诊为肠BD。

CD与肠型BD均存在消化道症状,好发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有时影像学及内镜检査极为相似,两种疾病所造成的溃疡在内镜下很难鉴别,容易引起误诊。近年来研究发现肠型BD的典型溃疡多位于回盲部,为圆形穿凿状;回肠溃疡多较回盲部溃疡小而浅,常多发;CD的溃疡主要是纵行或阿弗他溃疡。另外,BD组织学表现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及血管炎,以往认为这种病变与CD的病理改变无太大差异,近来发现,BD的血管病变以静脉为主,动脉相对较少受累。长期病变处黏膜下血管炎一般不明显,主要以淋巴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修复为主,在一些微小溃疡或糜烂肠黏膜的黏膜下血管可以见到大、小血管的炎症病变。病理活检发现BD的上述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才能诊断为BD。

CD与肠型BD在治疗上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等,两者在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上存在一些差异,对于CD,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是硫唑嘌呤或其代谢物6-巯基嘌呤,当硫唑嘌呤及6-巯基嘌呤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使用氨甲喋呤,环孢素疗效尚未肯定。而肠型BD在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上尚无统一意见,可用的有秋水仙減、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沙利度胺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在肠型BD的治疗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







































鐧界櫆椋庡ソ娌荤枟涔?
鐧界櫆椋庢棭鏈熻兘娌绘剤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jbgs/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