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孰能无病?但是很多人即使身体出现了异常,如乏力、头晕、肚子痛等,总不以为意,觉得并没有特别影响身体,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殊不知,正是这些你不重视的“小毛病”,也有可能会累积酿成悲剧!
便血
便血没当回事,竟是肠癌!
痔疮确实可能出现便血,但二者引发的便血是有区别的。
1、痔疮:便鲜血,且在大便以后持续的滴鲜血。
2、肠癌:血与大便混合,颜色暗红。
另外,除了便血,肠癌还可能有以下预警信号:①排便变得越来越不规律,有可能经常便秘,也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的情况;②放屁次数突然增多,屁臭;③初期会有阵发性腹痛,晚期腹部可能会摸到包块,可见肠形。
偏头痛
偏头痛置之不理,可能会卒中!
偏头痛似乎是每个成年人都会有的毛病,熬夜后会有,紧张后也会有,更甚者是毫无预兆的就开始偏头痛。发作时常表现为单侧太阳穴出现与脉搏频率相似的跳痛;还会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会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而对此,很多人觉得多加休息就行了,但有些偏头痛并非是休息能缓解的,而且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偏头痛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会使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2.16倍,使脑白质异常风险增加3.9倍!
出现偏头痛,应该系统检查是否是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并对症治疗。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引发偏头痛的诱因:①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能过于悲喜;②饮食上少吃油腻、辛辣刺激、高甜、酒精、咖啡类食物,也不宜过饱、过饿;③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情绪,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按揉穴位缓解。
1
角孙穴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角孙穴,力度可稍重,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各按揉2~3分钟即可。
2
太阳穴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坐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
3
翳风穴
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如此反复操作。
4
风池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取坐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放松伸开,分别放于两侧颈侧,点揉风池3-5分钟。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久不见好,可能会癌变!
一般来说,口腔溃疡最初只是黏膜表皮破损,没有明显感觉,最多只是有瞬间的刺痛感。随后就逐渐扩大加深,一两天甚至几小时内就能深及真皮,引发剧烈疼痛。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并发口臭、便秘、头晕头痛、慢性咽炎、恶心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当长期得不到治疗,溃疡面不断扩大时,还可能发展为扁平苔藓,甚至癌症。
另外,口腔溃疡并不只是简单的上火,而是口腔黏膜抵抗力低下的表现,超过种疾病都有口腔溃疡的临床症状。如:反复发作并伴随消化不好的可能是胃肠道疾病;伴随眼睛不适、视力下降的,可能是白塞氏病;伴有脱发、脸上紫红斑的可能是红斑狼疮;边界不清、中间凹陷、边缘凹凸不平、凹陷表面呈颗粒状、较硬,则有可能是癌变迹象。
提示:补充维生素、用口腔贴对良性的口腔溃疡有用,一般7-10天就能愈合,若长期不愈,医院查明病因,针对治疗。
肝炎
肝炎延误不治,可发展为肝癌!
据我国普查报告显示,肝炎发病史在2年以上的占38%,一年以内的占了24.7%,而这些人群中,拖到身体不舒服,医院检查患有肝病的占了54.8%!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没有痛觉神经,因而很多肝硬化、肝癌患者都是肝炎、肝病久不治疗拖出来的。
以下三类原因引起的肝炎,癌变几率较大:①病毒性肝炎:我国肝癌患者中有80%-85%是乙肝造成的,7%-8%是由丙型肝炎造成的。②酒精性肝炎:长期置之不理,易引发肝脏纤维化、硬化,甚至最终诱发肝癌。③脂肪肝:当肝脏的脂肪超过整个肝脏的5%时,就会变成脂肪性肝脏,而即使是轻度的脂肪肝,也可能刺激肝细胞直接癌变。
肝脏的耐受性很强,不论是病毒、酒精还是脂肪引起的肝炎,在早期都可能没有特殊表现,这时候就需要体检来发现危险。一般情况下,应每年体检做一次乙肝五项,肝脏彩超以及肝功能等检查。平时也可进行按揉穴位来保肝护肝。
1
太冲穴
此位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2
肝俞穴
此养生穴位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3
足三里、三阴交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疏忽大意,成胃癌!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饮食不规律,胃病缠身的人不在少数,“十人九胃”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据统计,我国胃炎的发生率高达85%,而且居高不下!若检测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基本不用治疗,偶尔出现消化不良时,可以吃些益生菌或者多酶片进行缓解,但日常要注意胃的养护,规律饮食,少吃辛辣;而若是萎缩性胃炎或者异型增生性胃炎,则可能转变为胃癌。但是两种类型的胃炎发展成胃癌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就能扭转局面。
1
腹哀穴
腹哀穴位于腹部中线旁开四指,肋骨下缘的地方,触摸肋骨下缘会摸到明显的颗粒感,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按摩手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缘,手掌凸起来,用掌指关节骨头位置,放到肋骨的边上,沿着肋骨的边缘擦。
作用:加速胃肠蠕动,缓解胃肠不适。
注意:不要隔着太厚的衣服,最好直接放在皮肤表面,速度不限制。
2
鸠尾穴
在临床中,很多人会感到心口窝下胀满不适,感觉心口窝下憋了一口气,胀满不舒,中医称之为痞满,心下痞或心下痞坚。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既能治胃又能治心的穴位——鸠尾穴。
鸠尾穴位于胸腱联合的下方,是横膈肌韧带的附着点。按一按,可以松懈腹直肌,养心又暖胃。
按摩手法:用刮痧板圆润部分从上往下刮拭,松解腹直肌,改善胃肠功能。一般刮5~10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作用:对同时有心慌、气短、胸闷及胃脘部的一些症状的人特别适用。
3
章门穴
章门穴是脾的募穴,屈肘,双手夹住两胁,肘尖平行过去,和肋骨交界的部位,十一游离肋端就是章门穴。章门穴是腹壁附着的外侧附着点,越是脾胃功能异常的人,这个位置越酸痛。
按揉手法:双手放在髂骨和肋骨之间,有节奏的捏腰,稍微用一些力,左右两边交替进行,力度以出现酸痛或刺痛的感觉为宜,经常按一按,没有时间限制。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