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静脉血栓形成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

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3分钟读片栏目于每两周更新1次,精选近两周精彩病例,供大家学习与探讨。医脉神经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大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总结:卢志杰

病例整理:李惠明王赏缪萍萍周鸣方敬念刘新建刘志红李张霞梁家辉谭?林赵琼刘礼泉等张坤王婕敏程伟等

病例1

36岁女性,记忆减退、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7天。既往无特定病史,被诊断为抑郁障碍,但按精神病治疗症状无改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减少,脑脊液常规检测正常。

补充资料:ANA(+++),Sm抗体(+),双链DNA(+),补体C3、C4明显降低。给予激素冲击治疗,症状及影像均改善。

头颅MRI提示:侧脑室旁、深部白质广泛异常信号,沿锥体束走行至大脑脚,ACD轻度反转提示细胞毒性改变。

诊断:神经精神狼疮。

病例2

25岁女性,出现面部皮疹,进行性意识混乱和下颌肌张力障碍2周。无药物服用史。产后4月。脑脊液:WBC14×10^6/L,糖3.1mmol/L,蛋白0.89g/L。

血清ANA、Sm抗体、SSA抗体均阳性,补体C3降低。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4周内逐渐改善。

3月后复查:

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大片FLAIR高信号,T1低信号病变。病灶可见“豆状核叉”征,与“尿毒症脑病”改变一致。作者未给出血气结果,尚不知是否存在酸中毒。

诊断:神经精神狼疮。

病例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变累及神经系统而产生神经和(或)精神症状的一组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严重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神经精神狼疮的患病率为30%-40%。50%-60%的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后一年内发生神经精神狼疮。

临床表现: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癫痫、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情绪障碍(抑郁和焦虑)、认知障碍及精神症状等。还有一些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无菌性脑膜炎、急性精神错乱、脱髓鞘综合征、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及重症肌无力等。

MRI表现多样,没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样改变;大片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脑炎样改变;脑萎缩。发病24小时内有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应用激素后迅速消退均提示狼疮脑病的存在。

病例3

男,62岁,既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14小时。

入院头颅影像:

头颅MRI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病变信号混杂,广泛异常强化。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ADC无反转,提示血管源性水肿,并非动脉源性病变。

根据影像学提示,不除外肿瘤,给予穿刺活检,提示:出血性梗死改变。

3DT1-MPRAGE(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提示(下图):左侧小脑半球静脉明显较右侧增多,紊乱。(备注:3DT1-MPRAGE可较为清楚的显示静脉窦内栓子及血管交汇情况,是除传统MRV\CTV之外,诊断静脉窦血栓推荐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抗凝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2月后复查,病灶明显改善(下图)。

完善DSA提示:左侧小脑半球静脉迂曲扩张,未见明显血管畸形。

诊断:小脑静脉血栓形成;真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个医院的病例,非常完整。从开始考虑肿瘤性病变,但活检结果不支持;后考虑少见的静脉性病变,经过治疗后临床及影像学的恢复,DSA的验证,证实了小脑静脉血栓的诊断。

这例病例提醒我们,遇到急性起病的小脑占位性病变,尤其有高凝风险的患者,要考虑到小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参考文献:Wenetal.Cerebellarvenousthrombosismimickingacerebellartumorduetopolycythemiavera:acasereport.BMCNeurol()21:.

病例4

患者女,39岁,主诉:头痛1天,四肢抽搐2小时。既往:15年前产后出现癫痫发作,诊断为静脉窦血栓。

头颅MRI可见:左侧枕叶广泛长T1长T2信号,皮层DWI高信号。左侧横窦及乙状窦充盈不佳。另可见脑萎缩,左侧颞叶为著。

诊断: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

病例讨论:

MELAS影像学改变主要分两个阶段:

1、卒中样发作期头颅CT显示大脑的颞、顶、枕叶皮质和临近皮质下低密度病灶,少数患者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可以合并双侧基底节钙化。头颅MRI显示病灶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枕叶和颞叶最容易受累,病灶不符合颅内单支大动脉流域分布。卒中样发作急性期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弥散受限,皮质受累尤为明显,呈现类花边征样改变。病灶具有进展性、可逆性、多发性以及呈现"此消彼长"的"游走性"特点。

2、发作之后常遗留局部脑萎缩、局部脑室扩大及皮质下白质异常信号。头颅MRI波谱分析显示病灶部位和脑室内脑脊液出现高乳酸峰。

该患者曾被诊断为“静脉窦血栓”,撇下上次的诊断不谈,此次病变位于皮层,呈花边样改变,虽静脉窦充盈不佳,但整体并非CVST常规表现。需考虑到MELAS的可能。

病例5

患者中年男性,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伴肌肉萎缩7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2年。

患者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CSF1R基因中有一个错义杂合致病性变异(c.GT,p.AspTyr)。

诊断: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ereditarydiffuseleukoencephalopathywithspheroids,HDLS)。

病例讨论:

HDLS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脑白质变性病,平均发病年龄40岁,病程2-11年,平均约6年。

早期临床表现包括人格改变(易激惹、缺乏始动性、攻击行为、孤僻),精神症状(抑郁、淡漠),认知障碍(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强直、震颤、步态拖拽)等,随疾病进展可出现皮质层症状(包括失语、失用、偏盲等),异己手,癫痫发作,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尿失禁等,患者逐渐丧失运动功能,最终缄默、卧床不起,多数因为肺部感染或其他继发感染而死亡。

影像学表现MRI上,HDLS患者脑白质病变主要分布在室周、双侧额叶或额顶叶及深部的白质,U-型纤维、小脑白质一般不受累,初期病灶在深部白质,为局灶斑片状、非对称性的,可被误认为缺血病灶,逐渐蔓延至室周和皮质下区域,最终融合为对称性病变。有文献报道HDLS患者脑MRI上DWI像持续存在点片状高信号,推测可能为急性脱髓鞘细胞肿胀导致弥散性降低,极易误诊为脑缺血病变。

病例6

患者男性,38岁,因复发性复视入院。

头颅MRI可见:病变波及整个脑桥腹侧,呈FLAIR高信号,弥散轻度受限,ADC无明显反转。轻度肿胀。增强可见病灶内多发散在小片、点样强化。

诊断:神经白塞病。

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sdisease,NBD)是白塞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虽然NBD相对少见,但为可治性疾病,神经科医生需要将其作为炎症性、感染性或脱髓鞘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NBD主要有两种类型:实质型以脑膜脑炎主,非实质型继发于血管病变。实质型NBD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起病的脑干综合征,伴或不伴其它表现(大脑半球或脊髓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行为异常、头痛、眼肌麻痹和括约肌症状等。非实质型NBD通常表现为继发于颅高压的头痛和视觉症状,常由脑静脉血栓形成所致,也可表现为动脉血栓形成、夹层或动脉瘤引起的急性脑卒中。

脑实质NBD特征性的MRI表现:急性/亚急性病灶为T1WI上等-低信号,增强通常有强化,T2WI和FLAIR上为高信号,DWI上高信号,相应ADC值降低;在慢性期,病灶一般变小,通常无强化,可能完全吸收。可有脑萎缩表现,尤其是脑干。脑干是典型的好发位置,通常累及脑桥,可向上蔓延至中脑、基底节、间脑;累及大脑半球时,常为多发的小白质病变,并不倾向发生于脑室旁。也可有大脑半球孤立性病灶,需与肿瘤、脓肿和先天性囊肿等鉴别;可有单发或多发的不同长度的颈胸髓炎性病灶,通常并发脑干、基底节或大脑病灶。

该影像尚需与CLIPPERS、淋巴瘤样肉芽肿等其他血管炎、肉芽肿类病变向鉴别。

医脉通Neurol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zlff/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