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到2025年基本

原标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青岛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句句广为传唱、朗朗上口的歌词描绘的优美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岛市民的身边。过去五年,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颜值”越来越高,美丽青岛建设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作为今后五年的城市愿景,提出要打造“六个城市”,其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合力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把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开启新篇章的磅礴力量。今后五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锻造生态环保铁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的美丽青岛。

过去五年——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

打造良好环境,是实在的民生工程。五年来,青岛把生态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绿色不断谱写“美丽青岛”新篇章。

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有效构建。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区(市)两级均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对全市生态环保工作实施顶格协调和统一指挥;在环委会内部设立工业、农业、交通等专业委员会,将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落到实处。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市政府与各区(市)政府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完善“湾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有力促进各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全市上下把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底线红线,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精准发力、科学施治、依法推动,“十三五”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年,我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年每立方米45微克下降到28微克,优良天数从年的天提高到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14个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超过省定目标14.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改善度排名全国前列;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同比升高0.2个百分点;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构建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及责任追究等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较好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损、政府买单”困局。在全市范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以“谁改善、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达标是义务、超标要赔付、改善可获偿”激发区(市)政府抓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性。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创新环境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常态化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推进实施“互联网+”环境执法,执法精准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加强国土空间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了“1++6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即墨热镀锌产业布局优化案例在全国推广。实施“四减四增”、协同减污降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年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年累计下降27%,能耗强度下降21.5%。在全国率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规划,打造首个“零碳”社区。生态示范创建引领绿色发展,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莱西市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青岛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今后五年——

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全力抓好十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青岛”。具体而言,有序推进“双碳”任务落实;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培育行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等,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划出重点。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深入调整能源结构,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深入调整交通运输结构,逐步推动形成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运输为主的格局;深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加快制定我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在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

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握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特点,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协同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持续降低污染物浓度为目标,强化重点区域、行业和时段污染物防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到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三水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一河一策”精准施治,确保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优Ⅲ水体比例稳步提升,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持全部达标。强化陆岸海协同治理,开展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推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系统防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适合我市实际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提升全市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

坚定不移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坚持多元共治,深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完善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责任底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健全督察整改落实组织推动和责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安等部门及检察院、法院并联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行政处罚、刑事司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有效衔接,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和应急管理体系,筑牢环境安全底线。

队伍建设——

全方位打造“青岛特色”生态环保铁军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队伍力量是基础。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从顶层设计、党的建设、队伍融合、干部选育、运行保障等全方位、多维度入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队伍支撑。

找准改革发展“突破口”,做好顶层设计文章。我市积极抢抓垂改、机构改革、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统筹谋划,整体推进,通过一体化推进垂改和机构改革、全面优化夯实环境执法力量、整体重塑升级全局事业单位,干部队伍机构体制进一步理顺。

把牢思想政治“总开关”,做好党的建设文章。不管是垂直管理,还是属地管理,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制定出台了《党建双重管理意见工作指引》,明确了地方党委与市局党组对各分局党组党建工作管辖事项,厘清管理权限,明确责任边界,实现同向发力、同步共振、同题共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

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做好队伍融合文章。垂直管理单位往往容易出现干部流动不畅、人垂心不垂、基层力量得不到有效补充等问题。我市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全面打通系统内外、市局与分局、分局之间的干部交流渠道,不断放大坐标招引人才,推进干部队伍大融合、大交流、大发展。

树起实干担当“风向标”,做好干部选育文章。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靠人,靠干部,归根到底要靠选拔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事业为上、选贤任能,努力提升选育干部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干部工作发力更准、用力更实。

汇聚干事创业“新动能”,做好运行保障文章。从外部环境看,生态环保工作面广量大,不能仅靠生态环境部门一家单打独斗,需要各职能部门、各区市履职尽责、协同发力;从内部运行看,垂改后生态环境系统所属单位多、管理分散、人员复杂,容易发生运行体制不顺等问题。坚持内部、外部同时发力,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流程再造,着力构建职责明确、权责统一、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全面开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将凝心聚力,乘势而上,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加速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融合,加紧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注入活力和动力。

吴帅张宁李翔王荣张建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yangmaoyi.net/zlff/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