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技术变革,增强环保智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对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为我国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一方面将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节能环保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投资低碳化、集约化、环保化水平,提升土地和岸线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将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投资,并对已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
基础设施是维持经济社会持续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不仅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机制,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合理稳定增长。
构建系统的资本金筹集机制。一是区分项目类别,有针对性地划分资本金主体。基础设施项目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市场化项目,每一类项目的盈利机制不一样,投资主体也不同。对公益性项目,应主要采取政府投资方式,筹集政府资金。对准公益性项目,发挥政府资本金注入、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等模式作用,合理筹集政策性资金。对市场化项目,应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宽资本金筹集渠道。
二是创新资本金筹集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大力鼓励使用者付费类的特许经营等PPP模式,在有效识别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提高PPP项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专项建设基金模式,加强专项建设基金和专项债券的配合使用,对专项建设基金投资的项目,可优先发行专项债券,实现专项建设基金补充资本金、专项债券补充借贷资金的投融资机制,提升专项建设基金和专项债券使用效率。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对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府投资,鼓励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风险准备金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提高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成立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基金,加强基金与银行贷款的配合使用,提高投资效率。
大力盘活存量资产。一是对项目边界清晰、回报机制明确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REITs方式盘活。对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对具有一定收益,适宜由社会资本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PPP模式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