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穴位贴敷法治病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诸科疾病。
除外感,祛风寒止瘙痒
风寒为六淫之邪,“风为六淫之首”,其对人体的伤害,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素问?皮部论》亦说:“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往往入侵于皮毛腠理之间,多易导致冻疮、感冒、冷激型荨麻疹、硬皮病、过敏性皮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痹证等疾病。穴位贴敷法则可通过取驱风散寒、宣肺理气的药物,选取督脉、任脉、膀胱经的相关俞穴以治之。
清上热,消体内蕴积火毒
《皇帝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性炎上,火性上窜,热气上腾,故常见头面部疾病。如咽喉肿痛、口疮、牙痛、目赤肿痛、毛囊炎、痤疮、酒渣鼻、抱头火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白屑风等症。穴位贴敷法则通过取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的药物,选取三焦经、手足阳明经俞穴,凉血、清热、解毒而治愈。
除湿邪,健脾气化湿浊
《皇帝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清?沈金鳌亦说:“湿之气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本脾土所之化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故湿邪为病常为泛发,并多缠绵难治。如常见的湿疹、脚气、燕窝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带下病、水肿、呕吐、阴痒等症。穴位贴敷法在治疗上,多选用健脾除湿、清热解毒的药物;俞穴多选取脾经、任脉及三焦经俞穴以及阿是穴,可健脾除湿,以治其本。
健脾肾,补益先后二天
人们都知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运,则气血生,可滋养全身:“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气之根在肾。每当遇到一些慢性病,特别是些棘手的疾病,别无他途之时,只有从脾肾入手。故清代医家吴谦说:“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脾补肾两途”。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一些难治之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黧黑斑,艾迪生病、黑毛舌病、月经不调、崩漏、脏躁等多从补益脾肾入手。穴位贴敷多选用健脾益肾、滋阴温阳之“温热”药品;穴位则多选取相关的背俞穴或俞募配穴,经络多选取脾经、肾经、阳明经等。
调气机,通经络散结聚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它维持着脏腑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人的精神或情绪发生变化,肝郁气滞,肝郁化火,就会炼液为痰,令经络壅阻;如气滞血瘀,亦会阻隔经脉,由此就可产生许多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结节性红斑、脂肪瘤、硬结性红斑、多形性红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穴位贴敷法治疗时,选择的药物应以疏肝理气、化痰通络、散结消瘀为主;穴位的选择应以肝、胆经及其俞穴为主,并辅以膈俞、阿是穴等。
祛风寒,温经脉消痹痛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人感受到了风寒之邪,首先导致了经络功能失常,诚如《素问?皮部论》所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邪气停留在经络,就会阻碍气血运行,进而形成血流痞涩,因而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常见的痹证、冻疮、硬皮病、白塞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痛风、脉管炎、落枕、哮喘、气管炎、三叉神经痛、咳嗽等。采用穴位贴敷法治之,则以选取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根茎类药物为主;穴位的选择应以督脉、膀胱经俞穴为主,以治其本,同时选用阿是穴以活络止痛而治标。
调五脏,凉血热除疮疡
脏腑病变,可以在经络循行的部位表现在外。《洞天奥旨》亦说:“脏腑之气血不行,则脏腑之经络即闭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疮疡矣”。因此,疮疡等疾病,虽表现在外,但其根本的原因是营卫血、脏腑等发生了病变。故治疗则应本着“治外必本诸内,治内亦就治外”的原则。在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时,则应根据疮疡发生之所在,而辨何脏何腑发生病变。如口腔溃疡多心经有火;带状疱疹多心肝火热;脾经积热多生单纯疱疹;肤上生长肉瘤多是脾虚痰蕴;酒渣鼻多是肺热上蒸。治疗则采用脏腑辨证,辨明病变在何脏何腑,再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选取相关药物;穴位则多选取相关脏腑的背俞穴或俞募配穴;经络多以阳明经、脾经为主。
来源书籍《穴位贴敷治百病》,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这里的人都很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