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的热门、紧俏方向用人缺口愈发明显、亟待填补。
▲碳盘查人员正在拍摄和记录燃油流量计的型号及精度。龙源碳资产公司/供图
“支持具备条件和实力的高等学校加快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根据需要在低碳建筑、光伏、水电、风电、环保、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大投入”——教育部近日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绿色低碳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既要加大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也要引导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到年,全国绿色低碳领域专业布点数不少于个。
加大培养力度的背后是需求的提升。记者注意到,该方案所涵盖的专业,无一例外均是能源行业的热门、紧俏方向。在“双碳”目标下,用人缺口愈发明显、亟待填补。
百万年薪仍难招人
求职平台猎聘网曾对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作过专门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发职位增长最多的就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达到.26%。位居第二的新能源及电动汽车行业,亦与“双碳”目标直接相关,新发职位增长了.09%。
“表面上看,‘双碳’人才供需两旺,现实情况却是想招人的单位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从业15年之久的碳排放管理行业人士汪军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碳管理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专业部门或聘请专业人才,为自身碳减排早做准备、多做工作。与碳相关的第三方咨询、服务公司业务激增,也在开足马力挖人。然而,招到理想的人才并不容易。“其实在‘双碳’目标提出前,这些岗位算是偏门,相关从业人员不足万人,有足够资历和经验者甚至不到千人。人才抢夺大战时时上演,薪酬水涨船高,有公司开出百万年薪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对此,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宇感同身受。“如今,氢能产业的火热程度不言而喻,但此前较长一段时间,行业整体并不景气,部分人才流失到其他领域,加上培养新人需要较长周期,导致存量人才偏少。氢的制储运加环节尚可从其他相关专业引入人才,但氢燃料电池这一细分领域缺人尤为严重。特别是满足产业化需求的工程类人才奇缺,他们既要懂理论、会研究,更要能将成果转化为高可靠性、批量供应、成本较低的工业产品,可以说,要求高、缺口大。”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桑树勋告诉记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领域也有类似状况。“缺口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人很少。另一方面,由于CCUS产业整体尚处示范工程阶段,多项关键技术、工程建设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对人员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
学科建设面临诸多不易
缺口如何填补?“当然是学习!”汪军直言,要进入行业,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铺天盖地的培训课程。目前,社会上确实涌出不少与“碳”相关的培训机构,“短期教学或能满足一时需求,但我更建议系统性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未来用人才能有保障。比如,高校应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的相关学科,成为向社会输出‘双碳’人才的主力。”
事实上,部分高校已经行动起来了。据桑树勋介绍,其所在的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CCUS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之一,已形成工程化煤基CCUS全流程技术以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低能耗捕集、矿化利用技术等优势和特色,目前,招收和培养了30多名CCUS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
再如,华北电力大学设立的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今年已开始招生。该专业是面向国家重大能源战略而设置,有机融合制氢、储运、氢安全、氢动力等多个模块课程,涵盖电化学、化工、材料、物理、控制等具体内容,将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研究。
“越来越多的高校